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清流文苑
找寻清流的匠心
2017-06-29 09:07:00  来源:  责任编辑:邱东莲  

  作者:清流 张华 

  

  何谓“匠心”,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匠心常于执着中蕴含恒久,于细致中展现精妙,于朴素中闪烁光华。清流是一座“匠心之城”吗?揣着这样的疑问,四处找寻。

  清流的匠心要到山水中去感受。“依傍青山一水绕,玲珑半岛巧自成”,清流小城无疑是天地造化的匠心之作,天然的S形河道,几近规整的圆形半岛,清流有自然山水的恩赐,以太极之形备受青睐,清流在享受自然匠心的同时,也处处彰显人文匠心。雁塔晓钟、霸涌金莲、半溪残雪、龙津望月、东华翠障、南极白云、西桥横笛、北渡孤舟,这些诗意的名称赋予了清流“古八景”独特的韵味与魅力。今天,雁塔虽已不在,晓钟亦未再闻,但东华依然翠障如屏,南极白云常于山间奔涌,西桥人流不息华灯璀璨,龙津水何澹澹明月生辉,清流在诗意中徜徉出一种人文匠心。老悟曾多次提及,过去清流城关有数座沿河水门,在全国独一无二,走进水门即进入清流街道,如果保存完好,清流城关之景丝毫不逊色于凤凰古城,遗憾的是,在时光长河里,水门已被破坏。古人沿龙津河筑起城墙,建好水门,使龙津河既成为护城的天然屏障,又成为山水清流的一道靓丽之景,这是天人合一的独到匠心。今天的武警大队后山仍有一段古城墙,被掩映在杂草灌木中,断壁残垣,苔厚路滑,在历史远处遥望今日的清流。

  

  清流的匠心要到乡野里去邂逅。行走在清流山村的古宅深巷中,时光似乎倒流,古人用建筑,用雕刻,用笔墨展现着客家人崇敬自然、耕读传家的朴素匠心。赖坊古民居,街巷、水网、宅院布局完整,木雕、花雕、彩绘精致细巧。长校镇江坊村八家屋,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九厅十八井,房屋一百二十四间,规模宏大,设计精巧。这些古民居处处展现着客家建筑宜居宜守、兴家弘业的巧妙匠心。李家乡长灌村的萧氏大厝,当地人称“窗子园”,占地4407平方米,清流保存面积最大的古民居建筑,古宅深处掩藏着一座书院,虽已瓦残屋斜,杂蒿丛生,却依然能让人想见当年书香摇曳、文风盛起之势。而走进东坑古村,陈氏一门巍然而立,仰峰堂整葺一新,琢玉书院苍老飘摇,桂园书馆古朴飘香......,东坑古村以曾经9所书院的辉煌,以《易史一隅》的传奇,以数百年耕读传家的坚守,向人们传达着这座古村崇文敬礼的文化匠心。推开桂园书馆古老的大门,古朴的书香之气迎面而来,“祖德恒新”的牌匾高悬堂上,精致工整的“柿蒂花”花窗传递着“进士中第”的美好祈愿,“灵鹿献瑞”、“百子千孙”的木雕又在细节处展现东坑古人追求精致的文化匠心。在清流的山野村落中,这种古老的匠心令人驻足与凝望,令人惊喜与沉思,古宅被山风渐渐吹蚀成了苍老,而客家古风却依然蜿蜒流淌。

  清流的匠心要到街巷中去拣拾。20年前,初到清流时,便听说清流的剪刀钻子相当出名,历史上是可与“张小泉”剪刀齐名的老字号品牌。一位亲戚曾赠送一把清流菜刀,刀形小巧,并不粗重,刀身闪着铸铁的光芒,刀刃锋利、轻薄,白光耀眼,整把刀透着手工打制的原始之味。与现下超市售卖的刀具相比,卖相粗糙,刀柄的木套都没配好,更无精致可言。但拿在手里切肉切菜,却是一件好家伙,轻且锋利。这把没带木柄的刀在我家用了十几年,从未因粗糙被嫌弃过,却因实用、好用被宠用多年。用心打制的清流剪刀钻子无疑是一件“匠心之作”,但如今清流城已寻不到打制剪刀钻子的身影,匠心难道被遗落了吗?那日,在县客家文化老专家座谈会上,一位老专家展示了自己手机拍摄的“协利号”老字号招牌,老招牌被遗落在屋角废堆中,厚重的“协利号”三字依然闪耀着灼眼的光芒,曾经的匠心被历史尘封甚至遗忘,而今天重现在大家眼前,却唤醒了人们对清流匠心的回忆与找寻。

  清流的匠心要到曲乐中去寻访。在长校、李家,如今还能看到古老的五经魁、十番锣鼓、闽西汉剧表演,数百年来,这些民间艺术一直在清流农村广为流传,用舞蹈、音乐、歌曲等形式表达着客家古人们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希冀,传递着客家古人们热情好客、勤劳质朴的民风民情。在李家,也许能邂逅一场民间乐剧团的汉剧表演,听一曲“小扬州”,曲音悠婉,乐声欢畅,仿佛重回南宋中原,感受客家古文化的千年魅力;也许能观一段五经魁表演,在那一副副沉重的面具下,在那一招一式皆讲究的舞蹈动作中,品古风悠远,寻古韵悠长;在长校,也许能赏一出十番锣鼓演奏,锣鼓声声、弦音妙妙,看客家子民在年节之时如何志事贺喜、鼓乐升平。老童,一位十番锣鼓的热衷者,感慨于现代文明对古老民间艺术的冲击,却冲不淡他们这辈人对十番锣鼓的热爱,谈起幼时如何痴迷十番锣鼓,自制乐器,谈到今天如何搜集资料,抄写乐谱,老童这代人的坚守,正是十番锣鼓等民间艺术依然留存并继续传承的艺术匠心。

  清流是一座“匠心之城”吗?我想是的,只要每个人心上都有一种执着的倔强、一种坚守的毅力、一种精益求精的细致,清流的匠心便将持久永恒。 

  喜迎十九大幸福新清流美文征集投稿邮箱:594666422@qq.com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