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记者曾凤清 清流记者站 吴火招 “治水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行动者。”在清流县李家乡,曾经习惯于将垃圾弃置河边的村民,开始劝阻身边的人不要随意倾倒垃圾;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回家,会变身“环保小卫士”,捡拾垃圾、督促身边长辈共同爱护环境……如今,“守卫母亲河”逐渐成为这里老百姓的自觉行动。 李家是位于清流县最南部的偏远乡,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沿袭着祖辈农耕方式的农民,在很长的时间里,也墨守着祖辈处理生产生活垃圾的做法——让大自然收纳一切产出的废弃物,河道两侧成了天然的垃圾场。 “治水的关键在于治岸,”李家乡乡长马建中说,“而治岸的关键在于‘治人’,首先得转变老百姓的思想观念。” 如何牵住这个“牛鼻子”?李家抓源头、清河道、整岸边,环环紧扣、齐齐发力。 源头治理 生态养殖 治理得抓源头。地处偏远的李家乡,没有工矿企业,却有着不少畜禽养殖企业。 4月28日,养殖户肖建林正忙着对自家的生猪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虽然有8万元财政补贴,但是这次升级改造,肖建林与合伙人预计仍需自行投入十余万元。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可是,当乡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找到肖建林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配合升级改造工作。 “环保是底线。”他说,“如果升级改造不到位,污染水域的话,养猪场就不能开了。” 截至目前,李家乡已对16家可养区的生猪养殖场进行检查并督促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升级改造,投资500余万元建设生化处理池、沼气池、购买设备等,确保污染源排放达标。另有5家列入关闭拆除名单。 位于李村的清流养宝农业有限公司是全乡第一家完成升级改造的企业。升级改造之后,猪的排泄物通过技术分离为固态和液态两种,其中,液态粪水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可以变得清澈干净,能够循环利用于冲洗猪舍。而固粪经过发酵晒干,则是最好的肥料。 在养殖场的外围,公司流转租种了70余亩牧草,据公司负责人张华全介绍,2公斤牧草相当于0.5公斤饲料,而且喂食牧草能够提升猪肉品质。而经过处理后的固粪,正是牧草种植最好的有机肥。 水岸并治 岸上共管 总投资4000万元的一河两岸工程、投资1000万元的河心岛公园建设……围绕着母亲河保护的一系列工程,在李家乡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五一放假期间,长灌村河心岛生态公园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仍在紧张地忙碌着。沿着新修葺的鹅卵石步道缓步前行,竹影婆娑、流水潺潺,两岸青山点缀着点点花红……生态美景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谁又能想到,就在两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脏乱的河滩地呢?鸡舍、鸭寮零乱散布着,家禽粪便遍地,苍蝇蚊子满天飞……如今,这个生态公园占地3万余平方米,公园取代河滩,不仅彻底改变了旧貌,更彻底杜绝了死伤家禽、禽类粪便等垃圾被直接排入河中。 在河心岛对岸,一溜排列着3个垃圾清运斗。这是李家乡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从生活污染源治理着手,推出农村综合环境整治的一个侧影。 要改变农民河边倾倒垃圾的习惯,首先得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李家的下辖村庄中,有不少都是“梅花村”,人口分布零散。为此,乡里在方便群众的前提下合理布点,建立起户定点、村收集、乡转运的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科学有序处理。 河道与河岸共治,上游与下游齐管。李家乡结合河道专管员的管理,一方面将其与村庄保洁员统一,实现岸边、河道清洁责任归一;另一方面,推出上游补偿下游机制,即下游河道专管员如有效举证所管河道内垃圾来自上游,则扣除上游河道专管员相应的绩效工资,对下游河道专管员进行补偿,进而形成相互制约的绩效管理模式。 河有人清,岸有人管,源头有人抓……母亲河边,村民不再只是倒垃圾的“过客”,人们重新回到了岸边,在这里洗洗刷刷、漫步聊天。 长灌村的河心岛生态公园里,一排排樱花、桃树正被工人栽种下去。“以后这里就成了桃花岛啦!”村民肖旺章乐呵呵道。他说,自己70多岁的父母,每天早晚都会到公园步道散步,美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