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专题 > 网上半月堂
【网上“半月堂”】2018·第八期
2018-03-16 10:45:22  来源:清流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吴建平  

本期题要:

学习路上

1.政德兴 政风正 国家强

2.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

3.既讲法治又讲德治

 

政德兴 政风正 国家强

 

——学习习近平同志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关于讲政德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领导干部要真抓实干呈现新气象、开拓创新展现新作为,必须站在政德兴、政风正、国家强的政治高度讲政德、立政德。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重德、尚德的国家。古人云:“政德兴,则政权安;政德衰,则政权乱。”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领导干部的政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从政者常修为政之德,社会才会风清气正,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人民才会幸福安康。

习近平同志指出,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阐明了政德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领导干部只有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方面狠下功夫,才能将讲政德、立政德落到实处。

明大德,首先要铸牢理想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是领导干部明大德最生动的教材、最鲜活的楷模。对共产党人来讲,动摇了信仰、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就会在“围猎”中被人捕获。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其次要锤炼坚强党性,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领导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人民。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领导干部只有严守私德,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慎重对待朋友交往,明辨是非、克己慎行,讲操守、重品行,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始终做到洁身自好。领导干部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严私德,还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革命烈士方志敏“官”很大,却身无分文、一生清贫,让国民党军队的高官感到无法理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一生简朴,从不公权私用,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些优秀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人民群众交口称赞的英雄。

讲政德、立政德要多积尺寸之功。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领导干部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讲政德、立政德还要守住底线。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领导干部守住底线,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这是讲政德、立政德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讲政德、立政德必须常存敬畏之心,敬畏人生、敬畏权力、敬畏法纪、敬畏人民,始终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经受住考验,从而练就“金刚不坏之身”。领导干部把对政德的坚守熔铸于灵魂深处、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会在执政为民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

 

——学习习近平同志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关于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功成不必在我”,指出这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此前,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过“功成不必在我”,这次做出进一步阐释,“功成不必在我”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为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提供了标尺。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为官从政者都希望能干一番事业、创一番业绩,但干事创业不可能一日见效、立竿见影,要想做出实绩,必须进行长期努力。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曾提出“弱鸟先飞”的思想意识和工作方法:不想着干一夜暴富的事、也没有“烧三把火”,而是“有长期打算”“小火烧温水,常烧不断火,有时还给添点冷水”“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只要锲而不舍,最后总能够旧貌换新颜”。这充分说明,为官从政必须有恒心有毅力,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只要立足发展大局,科学谋划、谨慎施策,真抓实干、敢于担当,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就会取得丰硕成果。河北塞罕坝三代林场人在半个多世纪中接续奋斗、矢志不移,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上创造出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造福当地、泽被后世。事实证明,着眼长远、脚踏实地不但可以创造政绩,而且可以创造了不起的大政绩。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创造政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必须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如同种树,栽苗、浇水、施肥、防虫……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不可少,功夫到了,小树苗自然能长成参天大树;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会拔苗助长、欲速不达。为官从政、干事创业也是如此。应遵循经济规律追求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追求包容性发展,这样的政绩才会“含金量高”“时效性长”。不尊重规律的政绩必然是“短命”的。比如,过去有些地方忽视城市发展规律,人为“摊大饼”“造大城”,表面上政绩显赫,实则难以善终,地方发展“大手笔”最终变成“大败笔”。有些地方在脱贫攻坚中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盲目追求“早摘帽”,却忽略了脱贫质量,“边脱边返”“刚脱又返”,不但违背了脱真贫、真脱贫的要求,也给党和政府的威信带来损害。可见,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出经得起检验的政绩。

搞清楚创造政绩为了谁,是为官从政、干事创业的核心问题。创造政绩是为了百姓福祉,还是为了自己积攒政治资本,结果迥然不同。为了自己,就容易产生“烧三把火”“踢前三脚”、轰轰烈烈做一两件“大事”的倾向,出现“前任建、后任拆”“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出现重数字不重实绩、看汇报不看成效的局面,相应的政绩必然是“包装过”“注水分”的。这种政绩越多,对百姓福祉损害越大。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共产党人的政绩只能来自为人民谋福祉,只能出自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出自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只有这样的政绩,才能体现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功成不必在我”政绩观的生动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担当和实干交出了一份时代答卷。对于这份答卷,人民给出了高分。全球最大独立公关公司爱德曼发布的“2018年全球信任度晴雨表”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最高。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都是“硬战”“苦战”,都需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打赢。只有沉下心来,坚定“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不务虚名、兢兢业业,才能交出让人民满意的新时代答卷。

 

既讲法治又讲德治

 

——学习习近平同志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关于法治与德治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就法治与德治作了深刻阐述,强调“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深化,为新时代我们党更好治理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

“法者,治之端也。”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习近平同志在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这是对领导干部坚持法治提出的明确要求,彰显了我们党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法治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确立的国家治理基本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依法治国的抉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践充分证明,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新时代,只有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制度保障。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明确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下,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际效能。

领导干部担负着治理重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靠法治来增强治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那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拍屁股走人”的做法,影响人民群众对国家治理规范性、科学性、稳定性的预期,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对依法治国的满意度。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体现为用制度说话、按规矩办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治理过程公开、行为确定、权责明晰。领导干部有没有法治思维、法治观念,集中体现在对待权力的态度上。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他又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全面依法治国,要求领导干部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决不能搞特权,决不能以权谋私;必须坚定法治信仰、守住法治界限,在利益诱惑面前保持定力,拒腐蚀永不沾,自觉让权力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德治。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要靠人来实践,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撑和滋养。在国家治理中,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以德治国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防止封建腐朽道德文化沉渣泛起。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以德治国,切不可认为有了法治就万事大吉,不能法治这一手比较硬、德治这一手比较软,更不能把德治与法治对立起来。

既讲法治又讲德治,必然要求领导干部自身讲政德、立政德。在道德建设方面,领导干部必须是头雁、标兵、榜样。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服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才能有效推动社会道德建设,为法治提供坚实道德支撑。领导干部一定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道德建设方面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多积尺寸之功,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人民,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