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清流文苑
文化的乡愁
2018-06-06 10:54:14  来源:清流县政协  责任编辑:邱东莲  

●詹昌政

乡愁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怀乡思亲,离情别绪,自古以来就是文学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特别在农耕时代,交通不便,思念之情持久而炽烈。但是,唯有文化才能构成人类精神的故乡。文化的乡愁远比对家乡的思念更深刻。

文化的乡愁起于更广大的时空,有历史的纵深,有终极的思索,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感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种漂泊无依的过客意识,与客家迁徙过程的归根情怀,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从自然触及历史,从地域扩展到文化,从“实”抽象出“虚”——诸如信念、情怀、景仰、风味、姿态……清流籍作家江天德新近出版的随笔集《乡愁》,集纳的正是文化的乡愁。

天德热爱家乡,长期致力于闽西客家(清流)文化的挖掘、梳理和出版,主编有《中华客家祖山文化园楹联诗文》《定光文化研究》《中华客家祖山文化论丛》《清流客家古建筑》《清流客家礼仪》《“三坑”记忆――清流古村拾遗》和《清流革命遗址遗迹通览》等,著有散文集《乡关》《乡韵》《乡愁》,长篇小说《乡野》,民间故事集《定光古佛传奇》,孜孜践行乡愁的文化表达。

天德的乡愁是广阔而深远的。他萦怀的不止于游子思乡、佳节思亲,还涉入客家文化的源流,溯源寻根,捡拾文明的碎片,努力复原一个民系的文化记忆。在他的笔下,故乡呈现文化的面孔——

竹瓦寮是个只有13户人家的小村,但水泉叔公取出族谱介绍说:竹瓦寮鼎盛时有过上百户人家,宋时还出过千户。“那个时候,竹瓦寮要卖米,只要往山涧里放一些谷糠,随溪水流下。山下的村民看见水沟里有谷糠,就知道竹瓦寮的江家千户要卖米了。于是,就有管事的沿街打更说:‘明日竹瓦寮要卖米喽,请圩上的人不要把米拿出来卖。’林畲乡民见到谷糠的信号,如同见了一道令牌!”

昔日的辉煌,让讲述者眼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不也让听众震惊?多少荣光逐渐暗淡了,若不是有心人去采集,谁还记得散落在岁月深处的星星点点?这些让人心头一热的温情,其实正是文化的乡愁!

在他的笔下,故乡的美食有文化的滋味——

客家人说:“有钱没钱杀个鸡过年。”但要吃这只过年鸡,需要怎样的耐心呢?“大年三十一大早,主事男人会一手拎着公鸡,一手拿着菜刀和鞭炮,来到村头,杀鸡祭拜土地神,燃放鞭炮,感谢土地神一年护佑之恩。然后,把杀好的鸡带回家,褪去鸡毛,煮熟。趁着热气,把熟鸡放入竹篮子,加放一块熟猪肉,拎到土地神庙供奉。仪式完毕回到家中,再用熟鸡熟猪肉供奉了祖先,一家方可用餐,吃团圆饭。”

这烦琐的仪式是否还在延续?假如简化了它,将会失去什么?那不再保留在生活中的,是否会成为回忆而代代相传?可以肯定的是,失去了文化,人类的精神故乡也将无存,梦想无从发源,信仰何处扎根?

在他的笔下,故乡就是一种传奇——

以东坑现存的古井为例,数量多,样式也多,这有什么奇怪的呢?原来,“井口制式有的方、有的圆,它们共同代表着天圆地方,分别寄寓着‘方以智’、‘圆以神’。”

哦,生于斯,长于斯,不觉得家乡异乎寻常;而从他乡回望,或灯下沉思,涌现的却都是文化,故乡的轮廓也就更加明晰,文化的乡愁油然而生。

天德从乡村来到城市,仍然生活在清流县域,但他的目光越过了家乡的山水,看见了客家的迁徙史、大时空,乡愁也就随着扩大了——那是文化的乡愁,远比对家乡的思念更深刻!(本文为《乡愁》散文集序言。《团结出版社》2018年4月一版。(作者为三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三明日报社副总编)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