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专题 > 
厦门理论宣讲轻骑兵进基层宣讲优秀宣讲稿选登(上)
2018-09-25 17:46:50  来源:  责任编辑:  

▲编者按

在持续兴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热潮中,我市各级各部门纷纷组织“新时代、新思想、新作为”理论宣讲轻骑兵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站,深入开展巡回示范宣讲活动。他们通过讲身边故事、谈真心感受,让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近期,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从中遴选一批优秀理论宣讲轻骑兵,走进筼筜街道、禾山街道和集美区直机关,将全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宣讲”推向了新高潮。本期选登部分优秀宣讲稿与读者分享。

为什么是鼓浪屿?

●殷丽丽(思明区委宣传部播音员、主持人)

这得从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起。2017年7月8日,在波兰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随着大会主席一锤定音,中国申遗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正式通过,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听到这个消息,我和所有在深夜守候着的厦门人一样,欢欣鼓舞。

但喜悦之后,不禁又引人思考:为什么是鼓浪屿,这座祖国东南边陲1.88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岛,走上世界舞台,引来世人钦羡的目光?

这,就要追溯鼓浪屿的保护与发展之路了。

19世纪中期,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后,中外文化在此碰撞交融,鼓浪屿上先后建起千栋风格各异的建筑,艺术、文学、教育繁盛一时。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当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这里时,鼓浪屿有的渔民还在砍伐林木烧火做饭,很多老别墅年久失修,一片荒凉……这样的场景令人痛惜。

鼓浪屿该如何定位?1985年,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附件《鼓浪屿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旅游开发利用》中指出:“很有必要视鼓浪屿为国家的一个瑰宝,并在这个高度上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

国之瑰宝!鼓浪屿这座小岛,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后,一批批不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工厂和机构被搬离,一座座历史风貌建筑被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物承载灿烂文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这一点,在鼓浪屿申遗过程中,就得到充分的印证。人们逐渐认识到,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通过申遗深入挖掘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内涵,才能找到其发展与保护的可持续之路。

鼓浪屿居民郑南辉,十几年来,一直在为岛上老建筑的保护而奔走呼吁。十多年前,曾有人提议拆除岛上的红砖楼,用来建造商品房,他一听就急了,红砖楼承载着鼓浪屿人的乡愁,如今红砖工艺已失传,不能再造。他决定行动起来,草拟了一份建言报告,递给政府的相关部门,建议对红砖楼予以保留。该建议最终被采纳,不仅保住了红砖楼,他还荣获了2004年度厦门市“建言献策奖”。

其实,像郑南辉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是鼓浪屿历史文脉的守护者、传承人。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鼓浪屿的历史文物才能一直活态传承下来。

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的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对鼓浪屿历史文脉的传承与保护,并以申遗成功为新起点,站在保护世界文化瑰宝的新高度上,全面推进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如今的鼓浪屿,正如“女王皇冠上的宝石”一般,散发着新时代愈加璀璨夺目的文化之光。

一部规划 一座城

●吴俣丹(市发改委规划处)

风雨兼程40载,厦门的蝶变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走过历程的一个缩影。而这一切,都与一个人、一部规划,密不可分。

33年前,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来到厦门,他坦言,不搞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不能进步;他指出,从事现代化经济建设,要长远考虑、统筹全局、不能只顾眼前、临时应付。他就是厦门经济特区设立不久时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他,深深思考着这个沿海经济特区的永续发展之路,领导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任市计委副主任的郑金沐老先生参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他回忆道:习总书记为人低调谦逊、平易近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内心最高位置。他不知疲倦地奔走于田间地头,不辞辛劳地奔赴北京请教专家学者。历时一年半,带领课题组完成了一部战略规划和21个专题研究,共计20余万字,形成了难能可贵的“厦门智慧”,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第一部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厦门的永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1985年-2000年的战略规划站在时代的坐标上,汇聚出了改革创新的滚滚浪潮,在体制改革上,率先提出特区经济要走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在金融体制上,率先提出离岸金融,多种金融主体并存的体系;在可持续发展上,率先提出“生态位”概念,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才有今天厦门荣获的一个个荣誉和一张张闪亮的名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规划中还率先提出了建设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开拓性的创举,为厦门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放眼现在,厦门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不断迸发新的“厦门力量”。海陆空枢纽通达五洲,每一次飞行、每一趟班列、每一次远航,如同穿针引线,将“海丝”与“陆丝”相连,将厦门与世界接轨。大家一定都有看燃爆今年盛夏的世界杯吧,早在5月底,就有近5万双世界杯战靴搭乘厦门中欧班列抵达俄罗斯!外经外贸蓬勃发展,厦门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成为数千家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支点。

中外交流扬帆起航,去年此刻我有幸参与了金砖会晤的筹备,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厦门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惊艳绽放的全程。我想这是让每个厦门人都为之动容为之自豪的!

站在历史的节点看今天,我们不禁发现,习总书记在厦门探索形成的一个个率先、一系列科学理念和实践成果,在给厦门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源头,与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一脉相承。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接着干一茬,干出实绩。”一部规划,一座城,让我们把习总书记对厦门的关怀变成一种使命、一种担当,秉持敢拼会赢的特区精神,跨出新时代的筑梦步伐!

湖里“城长”记

● 郭筱淳(厦门日报记者)

湖里,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作为一名年轻的党报记者,我把人生最美好的9年时光留在这里,特别有幸亲历和记录这片热土的创新故事。

我与湖里的相识,是从一条特区老街开始的,她叫湖里大道。2010年1月, 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采访这里的“腾巢换凤”战略。

当时,以工业为支撑的湖里区迎来发展“阵痛”,有限的空间满足不了企业快速发展需求。在这个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制定腾巢换凤的创新发展战略,鼓励工业企业把生产基地搬迁到岛外,腾出的空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城市、社会和经济转型升级。

从那时起,湖里大道两侧产业可谓风云变幻,酒店业迅速跑马圈地,电子商务产业风生水起……步入新时代, 湖里区腾巢换凤步伐变得更加坚定——那就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出占地1.35平方公里的湖里创意产业园“特区·1980”。

短短几年时间,湖里大道这条老街,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道路变新变宽了,旧厂房变美变时尚了。是的,特区老街、老工业区的创意新生,是湖里创新发展的最好样本,更是特区创新精神永不止步的缩影。

九年的记者生涯,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个叫蔡塘的地方。 位于厦门岛几何中心的蔡塘社区是厦门人口最密集的城乡接合部之一,这里的居民区和废品收购、修理厂、石材加工等旧厂房混杂一起,是全市闻名的脏乱差社区。如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如何与特区同步创新发展,摆在了社区基层党组织的面前。

78岁的蔡塘老书记叶文德告诉我,厦门经济特区起步时,蔡塘人就率先在居民中集资入股建工厂,农民股份制模式在那时萌芽。这个创新举动曾经为蔡塘人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产业没有及时更新换代,加上规划、管理手段的滞后,曾经兴旺发达的蔡塘渐渐落后整个城市的发展。

2013年,蔡塘人在时任蔡塘社区党委书记曾敬礼的带领下,率先提出“政府引导、自我拆迁、招商先行、全民入股、共同发展”的模式,居民变股民,齐心协力拆除旧厂房,兴建起投资近6亿元大型现代服务业城市综合体——蔡塘发展中心。曾敬礼说:“蔡塘发展中心汇聚所有百姓的心血,我们身上更是肩负着所有百姓的信任,这个项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事实证明,蔡塘模式是成功的。

特区发祥地的创新故事继续上演。创新生态保护与管理机制,让曾是一片滩涂的五缘湾华丽变身,成为岛内最大的城市绿肺、市民最满意的公园,厦门城市新客厅;创新旧村改造模式,湖里全面启动东部旧村整村改造,拆迁房屋总量达到1360万平方米,指向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新梦想。作为特区发祥地,湖里必将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勇立潮头;作为媒体人,我要继续用我的笔、用我的心,为这片特区热土引吭高歌。

守护城市“绿肺” 共享城市“客厅”

●傅迅毅(市筼筜湖管理中心工程师)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的西侧,原与大海相通,20世纪70年代围海造田,筑起了西堤。从此,筼筜港变成了现在的筼筜湖。因为湖水是海水,所以大家都说厦门是“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我是厦门人,我从小就住在筼筜湖边。那时,筼筜湖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它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臭水湖。人们路过要捂着鼻子,住在湖边要关上窗户,人们戏称筼筜湖的蚊子比苍蝇还大。

老百姓要求治理筼筜湖的呼声得到了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时,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打响了整治筼筜湖环境污染的一场大硬仗。30多年的治理实践证明,这20字方针是筼筜湖综合治理最科学的纲领方针。

我在筼筜湖工作了20年,参与经历了十几年的筼筜湖综合治理,我也从一名水质分析员成长为治理项目的负责人。

在筼筜湖综合治理期间,厦门市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管理办法》,成为厦门的地方法规。这部法规的制定为筼筜湖治理提供了保障,指明了方向,形成了合力。

要治污就得先截污!在环筼筜湖周边,政府先后关停、搬迁数十家重点污染企业。在当时,很多企业效益还不错,为了环保关停厂子,思想上就想不通,我们不断地做工作。现在的湖区周边已经没有工业污染企业。我们还修建环湖污水管道,配套了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晴天污水不入湖。2011年9月我们进行了松柏湖的综合治理,修便道、建平台、清淤泥;铺管道、设泵站、截污水。为了尽快给百姓一湖清水,我们加班加点,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赶在春节前,工程就完成投入运行。现今的松柏湖焕然一新,辛苦的汗水换来老百姓的肯定,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筼筜湖还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清淤,清理的淤泥堆积形成了白鹭洲公园和湖心岛。白鹭洲公园已成为国家重点公园;湖心岛人工种植了2.5万平方米的红树林,成为白鹭的栖息地、白鹭保护区,呈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面。

筼筜湖利用自然潮汐两纳两排,每天可纳潮130万立方米,大约三天可将筼筜湖水更换一遍,这让筼筜湖水体保持循环流动。

如今筼筜湖湖区面积已达2.6平方公里,湖里鱼虾成群,白鹭等鸟类栖息于此,前不久在筼筜湖里还多次发现了海龟。筼筜湖的治理已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入东亚海岸带管理治理的“示范项目”。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生态、美丽的筼筜湖已经回来了。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中国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相信厦门这座的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会因为筼筜湖而更加绚丽多彩!

呵护生态文明之美

●刘 硕(市环保局人事处)

厦门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美丽城市,它有很多的光环,其中一个很突出的就是环境好、颜值高。我今天就想跟大家分享为什么厦门可以有这样的高颜值,有人说,是厦门环境禀赋好,天生丽质。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2016年,我市基层环境执法人员接到群众举报,有企业利用排洪渠非法向城市内湖排放污水,基层执法人员赶到的时候,企业排污行为已经停止。我们发现内湖周边有一个大的工业园区,园区里有近百家的企业,这时排查到底是哪家企业非法排污已经非常困难了,但是执法人员没有放弃,在连续打开了16个下水井盖,走访了十多家企业的情况后,终于锁定了疑似非法排污的企业。这次执法也被中国环境报于当年报道,题目就是《用笨办法精准定位污染源》。这个故事可能没有扣人心弦、一波三折的剧情,但这就是我们环境执法人员的日常。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一个城市再天生丽质,再禀赋天然,没有抓好生态文明的管理,没有付出环境保护的巨大努力,是不会有真正高颜值的可能的。

这很好理解,一个人,无论五官再精致,再天生丽质,如果不注重个人卫生,不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就不可能有高颜值。城市,同样如此,企业的排污,各种污染和垃圾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再有生态禀赋的城市也谈不上高颜值。所以,我对于厦门为何环境美、颜值高的回答是:天生丽质固然重要,但城市从上到下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环保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综合监管时展现的精气神,才是这个城市实现优美如花园的真正奥秘。

那么这个奥秘有没有思想源头呢?有的,那是一部规划,是习近平同志在厦门任职时牵头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十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也是一部设立了环保专章的发展战略规划。这个战略有没有继承和发展呢?有的,那是一声嘱托,是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对厦门要成为生态省建设排头兵的嘱托。这个嘱托有没有被落实呢?有的,那是一声盛赞,是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厦门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的盛赞。这一部规划、一声嘱托、一声盛赞,串联起了厦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光辉历程,让厦门的高颜值深入人心,让不断创造优美生态环境深入人心,让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这既是厦门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环保人的故事,也是总书记和厦门市生态环保的故事。

我们的城市建设有一句口号,叫“城市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现在我们越来越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从臭水沟到风景湖,从尘土漫天到绿色满目,从垃圾随处乱扔乱倒到大力倡导垃圾分类,越来越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归根到底,保护的不是某个高大上的东西,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

改革创新的示范高地

●林 俊(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人力资源局)

相信每位来到厦门自贸片区的同志,都会被这里火红绽放的三角梅、郁郁葱葱的绿树以及港区湛蓝的大海所吸引。红色、绿色和蓝色这三种颜色分别代表着厦门自贸片区的三种精神特质。

红色的三角梅象征着厦门自贸片区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品格。作为国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我们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三年来我们共推出343项创新举措,这每一项的改革和创新都是宝贵而艰难的探索。以航空维修航材保税试点改革为例,仅这一项改革就需要协调突破海关总署、国税总局、财政部等13个国家部委的政策。工作组白天泡在震耳轰鸣的飞机维修厂房调研航材损耗,晚上则集体研究论证方案,周末则马不停蹄奔赴北京向各部委沟通协调。已记不清经历了多少轮的考察和论证,召开了多少场的协调会,最终航空维修航材保税试点终于获得批准,每年可帮助企业减少数百万元的航材进口税,这来之不易的改革为厦门打造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实现百亿产业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就这样,火红的三角梅已凝结成了自贸人勇于改革创新、爱拼敢赢的精神底色。

绿色,是活力的象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创造性地建立了统一的网上审批监管平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企业报关与政府审批“一个平台、一次申报、一次办结”。厦门怡中报关行的陈读昌经理常感慨:“以前,报关可是项体力活,需要奔走于码头、海关、国检等各部门现场,需要一大摞材料,现在只需要录入一张单子,四五分钟就搞定了,真是方便!”这项政策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成本。当然,这只是我们不遗余力提升营商环境、激发企业活力的一个案例。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现在可以买到更多物美价廉进口商品的原因。

蓝色的海洋赋予了我们开放的胸襟和气度。1999年12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出席海沧铁路支线通车仪式,并对厦门的海铁联运和对外开放做出重要指示。2015年8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全国首列从自贸试验区始发的中欧班列从厦门出发。如今,5条国际路线,10个欧洲国家,通过海铁联运延伸至宝岛台湾,并走向东南亚,串联成“海丝”与“路丝”的国际大动脉。就这样,带着总书记的嘱托以及全国人民的期盼,厦门自贸区中欧班列为厦门经济特区、福建省乃至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打开了一扇“大厦之门”!

大潮起兮云飞扬,风起帆动出鹭江。三年来,厦门自贸片区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用汗水和执着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构想。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厦门自贸片区将不忘初心,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自贸区的改革与创新,永远在路上!

我的西亭我的家

●陈琳(集美区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的家乡叫西亭,您可能没听过,但是,说到最近票房破了几十亿的电影《西红市首富》,您可能看过,这部电影里有很多的场景就是在我们西亭拍的。这么说吧,现在有很多的电视剧、电影选在我们西亭拍摄,所以要在家门口偶遇各路男神、女神、明星大腕,那都不是事儿。但是搁几年前,我们西亭人想都不敢想,会有今天的光景。

我想用一些词来形容这几年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焕然一新、翻天覆地……不,这些都还不够。变化到底有多大,请您听我说。

以前的西亭村是一个纯农业的村庄,土地非常贫瘠,村子的周边到处坑坑洼洼的。整个村庄只有一条泥巴路,下雨的时候地面就像搅拌好的泥浆,走路都困难。我们西亭还被人家调侃地称为集美“西伯利亚”,就是很偏很闭塞的地方。就是因为这样,我爸很早就出来工作、生活了,这在当时还有一点鲤鱼跳龙门的意思。但是,没想到,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西亭的变化真的很大!

原来的土坡、山路变成一栋栋的高楼;从1条泥巴路到现在的多条的大马路四通八达,还有十多条公交线路;地铁1号线在我们西亭有3个站口。

还有,以前西亭晚上黑灯瞎火的,路也不好,大家都不爱出门;现在呢,我们西亭的晚上就跟白天似的,到处灯火通明,家门口有市民大广场、保利剧院、马戏城……太多了,现在我们晚上出门,去哪儿都得挑一挑。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西亭的华丽蜕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来到我们家举办。荧光夜跑、草莓音乐节、尼斯嘉年华、国际气球节这些国内外的活动都是我们家的“常客”。还有最近刚刚破了吉尼斯纪录的由一千多台无人机组成的表演方队,这些,都是在我们家门口举办的。

大家都说现在西亭很好,我也觉得好。确实,我们西亭人不用再每天起早贪黑的农耕,随机走进一户人家里,看到的都是乐乐呵呵的场景,大家泡泡茶,聊聊天,生活步调都慢下来了,以前爬山为养家,现在爬山为养身,多活一天就可以多享受一天。有一次我回西亭采访,我九十多岁的奶奶强烈要求要上镜说几句:“感谢政府,今年我九十多岁了,看到西亭变化这么快,高兴啊!真高兴啊!”

今天我站在这里,讲述我的家乡,其实不光是我,还有你,你们,中国千千万万的人都和我一样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变,这是交通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视野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深深的爱恋。

作为一个西亭人,看到这样的照片总是感慨万千,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品尝着跨岛发展的硕果,我的家乡,西亭,从一张白纸到魅力新城,我的家,集美,嘉庚故里实现了华丽转身,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啊, 就让我们以采薇采茶采桑的手, 编织美丽集美;让我们以满腔满怀满腹的情,感念嘉庚精神;让我们以喊江喊湖喊海的声音, 唱响人文集美!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