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媒体清流 > 
“本家将军”在里田
2019-06-24 11:20:19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邹新根  

罗炳辉将军(资料图)

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在清流县里田乡的乡亲们心目中,他是亲切爱民的“本家将军”——罗炳辉。

从1930年6月至1931年1月,罗炳辉曾多次率领红十二军进入清流里田、田口、长校一带活动。在清流战斗期间,罗炳辉将军曾率部多次入驻里田罗氏家庙,并在此领导开展对敌斗争和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及分田分地工作,在当地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传说。

今年70岁的罗文森是里田乡文化站原站长。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他一直在走访乡里的老人,试图记录还原当年在里田这片红土地上的革命岁月。

“当时红军来了,大家都在家里呆着,也不跑。”罗明生老人曾这样告诉罗文森。因为早在1930年1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一、三、四纵队,在锅蒙山歼灭国民党马鸿兴部一千余人,红军严明的军纪打消了老百姓的顾虑。因此,这里的群众对红军有着充分的信任。

据老人家回忆,红军当年就在里田村中间的中桥桥头坝上开会,村里的老百姓都去听。罗炳辉将军就站在桥头坝最高的地方,给乡亲们讲话。“他长得挺高大,胖胖的,说话声音很大。”这是老人对罗炳辉将军的印象。

里田村罗姓人口超过90%,得知面前这个“大官”也姓罗,大家便开始亲切地称呼罗炳辉为“本家将军”。

罗文森走访乡间老人、查阅史料后,整理了《罗炳辉将军在里田开展革命活动简况》,里面记录着:“本家将军”首次进入里田,是由中共宁化西南五乡支部党员曹登昂介绍的。一到里田,他就住在里田村的罗氏家庙内,并在罗氏家庙开展革命活动。他找当地穷苦民众谈心,了解当地情况,在基本掌握了里田周边的状况后,他以做土纸生意为名,长期住在罗氏家庙,经常往返于宁化治平、安乐、曹坊,清流的田口、沙芜、廖武、荷坑、四堡、长校,在这一带开展革命宣传和扩红运动。

在罗炳辉的组织领导下,里田地方的革命形势发展很快,他们在各村秘密组织起贫农团,以集中读书为掩护,经常在学馆中开展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1930年9月16日,经过周密策划和组织,杨罗李坊一大批贫农团成员以赶庙会为契机,在东岳庙组织发起农民暴动。1931年春,里田区苏维埃政府在里田村的祖德公祠内宣布成立,从此,里田地区的革命浪潮推动和影响着周边县乡。扩红运动中,这一带许多热血青年都参加了农民武装组织赤卫队、游击队。

在里田乡李坊村出村的水泥桥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村民为纪念红军建桥的老桥墩,墩上“红军桥”三个大字依稀可见。两边的石墩上,还写有一副对联:红旗跃过汀江,人民斗志坚强。如今,刻在石墩上的对联已经有些模糊,但人们说起当年罗炳辉将军建桥的故事,还是津津乐道。

罗炳辉将军在清流期间,经常深入到各个乡镇,各个村落访贫问苦。当年,李坊村出村的桥是一座建在河面上的低矮简易木桥,每次一发大水就被冲走,一年要被冲毁好几回。

有一次,罗炳辉将军到李坊村开展工作,见到村里的桥又被大水冲走,当时他便说,河上没有桥,老百姓进出村不方便,再则,如果是敌人来了,容易把人堵死在村里。

在罗炳辉的主持下,没几天,一座崭新的石墩木桥就横跨在李坊河的两岸。新建的桥比原来高了许多,虽说还是木桥,但是新桥所用的木料更为结实,大桥也牢固了许多。

李坊村老百姓为了纪念红军的恩情,特意请人在桥的石墩上刻下“红军桥”三个大字。红军战略撤退后,村民担心敌人破坏桥梁,就用黄泥将字糊了起来。

不过,据村里老乡说,罗炳辉将军当年指挥建起的桥,位于现在石桥上游百米左右。现在人们眼前的这座桥,是几年前上级部门关心老区苏区的百姓,在新址上建起的水泥桥。

八十多年过去,经过两次重修一次迁址,红军桥的旧貌变新颜,早已经和当年完全不同。但是,“本家将军”罗炳辉与里田老百姓鱼水情深的故事,却永远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

(曾凤清)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