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专题 > 网上半月堂 > 
【网上“半月堂”】2019·第十六期
2019-07-12 18:00:00  来源:中共清流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本期题要:

学习路上1.深入理解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2.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深入理解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把守初心、担使命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初心凝成使命,使命承载初心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同志关于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阐述,掷地有声、力重千钧,需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鲜明体现党的本原和建党初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告诉我们,政党是阶级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初心和使命要回答的命题是:“我是谁、从哪里来、为什么出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公仆之心。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鲜明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政治追求。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初心和使命要回答的命题是:“为了谁、往哪里走、为什么奋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政治担当、科学理念和长远眼光、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既具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又呈现出初心凝成使命、使命承载初心的关联性。中国共产党因初心而生、为使命而行,崇高的使命始终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顽强奋斗的不竭动力。在历史长河中,党的初心和使命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依相随、形影不离,有机统一于党的事业“永远在路上”的实践中。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无论未来形势如何变化,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铭记“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往哪里走”“为什么出发、为什么奋斗”这些基本命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她向世人庄严宣告,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具有深邃的理论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沉的实践基础,展示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和自信;表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与时俱进、不懈奋斗的坚强决心和斗争精神。

初心和使命贯通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凝练概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性质、根本宗旨、行动纲领,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我们应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贯通中不断深化对初心和使命的认识。

初心和使命是理性的,又是充满感情的。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路走来近百年,无论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最深刻的理性认识、思想结晶,凝聚升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作为最真挚的情感、最深沉的情怀,她凝聚和升华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凝聚和升华为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赤子之心。

初心和使命是历史的,又是引领现实的。近百年来,我们党秉持初心和使命,围绕救国、兴国、强国的历史逻辑,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现实的初心展示和使命担当,就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成千上万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初心和使命英勇奋斗,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践诺“对党忠诚、永不叛党”,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诗篇,使得初心和使命的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激励着千百万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主义真”而勇毅笃行、一往无前。初心和使命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同生共长,与我们党不断开展的自我革命并肩同行。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将领导社会革命同勇于自我革命一体推进,一刻不放松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顺应时代、实践、人民的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守初心、勇担使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也70年了,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当其时、意义重大。这是因为:回望来时路,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已经有了历史的回答和实践的检验;前瞻未来,领导推进千秋伟业,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凝心聚力向前走,有了更大的底气和更强的定力。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习近平同志谆谆告诫全党,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而是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坚持不懈地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的纪律部队,无论是建党之初成立的中央监察委员会,还是以后的中央审查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直至今天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各级地方机构和部门派驻机构,都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维护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可以说,一部纪检监察机关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就是忠实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努力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

进入新时代,纪检监察机关作为管党治党的政治机关,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仍然是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力量,更应以党的初心为初心、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在履行监督执纪和监察执法双重职能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肩负起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反腐的重任。

当好党的忠诚卫士,必须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地服务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自觉地捍卫纪法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纪检监察机关从成立之日起,就把政治监督、严肃执纪,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一致及权威作为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源”和“本”。新时代,我们的首要职责和重大任务,就是不仅自身要做到而且要督促全党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纲”和“魂”。我们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蹄疾步稳、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把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向深入,有效督促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指出了新时代推动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不忘本来: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植根塑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习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来”,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也涵盖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不可割裂。不忘本来,就是要坚决守护好我们的文化根脉,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植根塑魂。

坚持不忘本来,要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度认同、倍加珍惜、大力弘扬。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汉语热方兴未艾,孔子学院在很多国家广受欢迎,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俱增的吸引力、影响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把它当作古董摆设,也不能食古不化,而是要发扬光大,推动其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使其更好地服务现实。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坚持不忘本来,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习近平同志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当前,我国主流思想文化健康向上、正能量强劲,但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仍不时沉渣泛起。根之茂者其实遂。如果忘其根本、挪窝倒腾,生搬硬套、强行嫁接,就等于丢掉了精神世界的“身份证”,就无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千百年来凝聚、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支撑。惟有始终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新时代的文化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吸收外来: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养料和活力

实现文化繁荣发展,既需要不忘本来、植根塑魂,也需要吸收外来、交流互鉴。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过程中逐渐丰富、成熟、壮大的文明。吸收外来,就是要善于融通国外各种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源源不断地提供养料和活力。

综观世界文化发展史,不同文化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互相补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历史也昭示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广泛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才会更丰富、更博大,才会具有旺盛生命力;反之,在文化上封闭保守、妄自尊大,必然导致僵化、停滞和落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正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必然要求我们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在“各美其美”前提下,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坚持吸收外来,要更加主动地学习、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精髓,坚决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大国气度,了解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殊性,开放自信地与之交流、交融和互鉴、互补,避免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和睦。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他还强调,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我们要始终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地位,自信而有原则地吸收他人之长,不盲目选择,更不搞全盘西化。对待外来文化,要立足国情进行中国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外来文化中优秀的、有生命力的要素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面向未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具有基础性、引导性,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当前,我们最重要的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向未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强大动力。

到建党100年时,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并明确了每一步的阶段性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中,有“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的要求;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第二个阶段性目标中,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的要求。可见,文化繁荣兴盛始终是我们不懈奋斗的重要目标和动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完全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始终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纵观人类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总体上是相互对应、彼此支撑的。这启示我们:面向未来,就是要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有益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推动文化由“大”变“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这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面向未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的根本原则。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面向未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思想文化是最需要也最能够进行创新的领域。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感召、武装、启迪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贯倡导的辩证理性和科学扬弃精神,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大力创新、不断创新、永远创新。还要看到,吸收外来也有一个如何克服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惟有结合实际转化创新。我们党在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方面从来都秉持学习、借鉴、转化、创新的态度,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