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清流文苑 > 
山光塔影梧地村
2019-10-08 15:23:43  来源:李新旺  责任编辑:邱东莲  


立秋刚过,暑气未消,燥热的空气在村庄里升腾。

温郊乡梧地,这个位于清流北面最偏远的行政村,邻明溪县湖坊乡,鸡犬相闻。沿梧地溪进村,一座平坦的山间盆地令眼前豁然开朗。梧地溪,全长15.6公里,小得更像一条水渠,弯弯曲曲,由北向南独自涓涓流去。小溪虽小,却滋养着两岸田园和村庄,连接着梧地近千年的脉络。据族谱载,梧地原称苏洋,五代时期,李氏一脉由蜀入闽辗转至此,见水清土沃,群中长者脱口而出:“吾李氏开辟之地也。”便于此肇基立业,故又名“吾地”。至于后来再次更改为“梧地”,并沿用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纵然村中难见梧桐,在这山深林密之处,“吾地”傍林木而居,即成“梧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来如此。

梧地的山间多物产,周边乡镇尽人皆知。在村部办公楼前的旷地上,不知是谁晾晒了一地叠放整齐的新采的粽叶,青绿色的叶面在阳光下正一点一点地收干水份。端午节早已过去,难道村里还要举办“包粽子”比赛?村支书告诉我们,村民一年四季都会上山采摘粽叶,晾干后卖给城里商户,年产值可达5、60万元。小小一片叶子的收益竟达这么高,不禁令人称奇,何况山珍。

山珍?是飞禽走兽还是楠木红菇?这些物产山里常有,未免有些俗气。听说过四方竹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观赏植物,就在腾云嶂下,荫蔽的山谷里,遍野生长。度娘有解:四方竹为地下茎单生竹型,杆高3-8米,其直径1-4厘米,茎杆四方形或近四方形,竹节略鼓出,散生细小根点如刺,加上竹竿通直不弯,婷婷玉立,人称竹中君子,为观赏竹中的上乘精品,苏轼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四方竹可作宾馆、园林、小区绿地、机场、馆舍、寺庙等地作绿化栽植之用。待竹节间开出淡黄色或乳白色的花朵,尘世中便多了一份淡雅和高贵。

关于四方竹,远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西樵山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西樵山上有一个打柴的男子与一个漂亮的姑娘相爱,他们常以歌传情。当男子去姑娘家求婚时,姑娘的母亲嫌他是个打柴郎,挡在门口以歌回绝他的求婚,歌道:“不是花鞋莫逛街,不是利斧莫砍柴,除非山中天地变,竹子成方送女来。”打柴郎听后,决心要使竹子成方。于是捏呀捏的,捏了三年,竹子还是圆的。姑娘的母亲把女儿许配给一个官家,花轿抬到半山,姑娘跳下山崖自尽了。打柴郎出家当了白云寺的和尚,仍天天捏竹不断,一直捏了三十年,一株方形的竹子出现了,他把竹子移到姑娘的坟头上,方竹越长越旺盛。自此以后,男子求婚时要在女子家门前栽种四方竹的习俗渐渐在西樵山流传下来。      

西樵山是广东的名山,其竹自是不凡。长在梧地的四方竹,久居旷野,默默无闻,如一位隐士,真诚守候着亘古的坚贞和爱情。为了保护四方竹,梧地人在清道光年间于腾云嶂北曾经建起一座“四方庵”,警示路人不得随意砍伐,并立下村规,60岁以下的人,不得用方竹作拐杖。而今,梧地村民把方竹移植到溪旁,与村庄为伴。

的确,村庄是需要坚守的。900多人的村子,人们陆陆续续往外走了,走到更加繁华的城市和县镇,留下200多老少,虔诚地向人们讲述永远不老的传奇。

据说,离村子几里远的鲤鱼山中曾有一座苏洋寺,寺里住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年青时依靠抢掠获得无数金银财宝,并埋藏于山中,后佯装出家为僧,实为伺守所掠财物。至年老,顿悟人生短暂,留财何用?便到梧地村找其表弟李其羡,表示愿将财物悉数赠予,只希望归天之后,替他做个塔。李其羡践诺,在村前建造一木塔,取名“海会塔”,既安放和尚舍利,又把战乱年代散落山野的骨骸收入存放,并划出祭田三十亩,供后人祭祀行礼所用。其子李昌贤袭父遗产,觉得木塔易损,出资重新修造石塔,历时八载,于乾隆十四年告竣。

“海会塔”成为清流县仅存的古石塔,天高地远,仍时有游人前往观瞻。石塔以清一色花岗岩砌成,高5层15米,六角飞檐,旋木梯登塔瞭望,村廓田畴,一览无遗。塔前各有一口水井左右相护,应是作防火用,因长期荒废,井沿布满了绿幽幽的青苔。作为配套工程,塔前约10米掘半月塘一口,曾种植荷花或养鱼,现留一塘碧水。塔侧,建有“西湖桥”,为水口廊桥,于2014年再次仿古修复。260多年来,塔和桥相依相偎,倾听风声、水声,也倾听彼此的心跳。生长在塔后山坡、水口的树木,高大粗壮,郁郁葱葱,见证了村庄一代又一代人的延续与繁荣。

循族谱追溯:李光地,康熙甲申年(1705)回乡认祖,宗亲为其立匾“当朝一品”,悬挂苏洋李氏宗祠大厅正梁上,毁于1966年。为承先代之模……,于辛酉年(1981)重立此匾。

李光地(1642---1718),清大臣,字晋卿,号榕树,福建安溪人,康熙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三藩之乱时,郑经从台湾进军福建,他适请假在乡,遣使带蜡丸入京,献用兵之计。还京后,建议攻台,荐施琅为将,深得康熙信任,历任内阁学士兵部侍郎,累官直隶巡抚,文渊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治理程朱理学,曾奉命主编《理学精义》《朱子大全》等书,有榕树集等四十卷。

这位前清重臣,随祖上客居安溪湖头,出仕入阁,集功名成就于一身,对根源脉络却始终没有忘怀。梧地族人把这份记忆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是亲情,更是激励。


返身走进山麓的老宅区,一排两屋的木质阁楼安静整齐地矗立在阳光下,看一眼,就仿佛回到喧闹的旧年,此起彼伏的,父母的呼喊,少儿的欢笑,蛙鼓的啼鸣。几堆码在屋檐的琉璃瓦闪亮着,修缮工作应该持续了一段时间,老屋重又焕发生机。隔壁小商店前,一群大爷大妈正纳着凉,家长里短地侃着山里山外的世事变迁。见到我们这些匆匆而来的不速之客,不惊不扰,反而端茶让座,热情招呼。山里人真挚纯朴,这情形不由得让我想起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酒且留待下回吧,重阳尚需时日。村里大大小小的菜园,四季丰盈,炫耀的丝瓜花迂回攀上细长的竹篱笆,它们已经开过多茬,依然倔强地绽放,层层秀色漾着金黄的云彩。梧地村始终这样,安宁着,静美着,连绵的群峰凝固在眸光里,或春秋或冬夏。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