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题要: 【时政动态】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光辉历程】1.回望开国气象 牢记初心使命 2.在传承与创新中开启辉煌未来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9年10月1日) 习近平 全国同胞们,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此时此刻,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中华儿女,都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都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自豪,都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衷心祝福。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和中央军委,向一切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功勋的革命先辈和烈士们,表示深切的怀念!向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爱国同胞,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关心和支持中国发展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同志们、朋友们!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要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巩固好、发展好,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回望开国气象 牢记初心使命内容提要 开国气象,是一种历经磨难的民族开始走向复兴的气象,是一种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气象,是一种各族人民和各界群众大团结的气象,是一种积极主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气象,是一种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气象,是一种为初心使命永远奋斗的气象。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再次回望这种开国气象,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不管多少年过去,谈起1949年,那些特殊的感受、特别的印象,仍然让人激动、让人感慨万千、让人荡气回肠。有人把这种特殊的感受和印象称为开国气象。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再次回望这种开国气象,重新感受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重新站起来时的自豪、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领略开国领袖建立新中国时的非凡智慧、为新中国奠基的胸襟格局,体悟一个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我们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开国气象彰显站起来的自豪和自信,是一种历经磨难的民族开始走向复兴的气象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没有哪句话像毛泽东同志这句话一样更能代表当时人们的感受,没有哪句话能像这句话一样更能集中代表后人对1949年的历史记忆和评价。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却沦为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自那时起,实现民族复兴成为全民族的共同愿望。历经千辛万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使中华民族一雪前耻而光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历了那些奋斗牺牲的人们有理由感到自豪,他们可以告慰历史、告慰先烈:“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同时,人们更有理由感到自信,相信“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70年来,这样的自豪和自信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续奋斗,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不断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开国气象彰显翻身解放的喜悦,是一种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气象 “解放”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1949年的代名词。在旧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苦苦挣扎,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没有任何权利可言。新中国的成立,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真正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黄炎培先生在1949年最后一天发表《永远纪念着的一九四九年》一文,说自己度过72个年节,为什么单独地对1949年要永远纪念它呢?因为这一年“‘人’的地位被发见了,群众的力量被认识了”,这一年“是每一个人抬头的第一年,是群众抬头的第一年,今后我们做人,不可以不认识人,不可以不认识群众”。基于这样的认识,曾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最初也无意担任新政府职务的黄炎培先生,欣然担任了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因为“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 7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将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 开国气象彰显协商共建新中国的局面,是一种各族人民和各界群众大团结的气象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场600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呈现出一个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工人、农民和无党派人士民主协商、团结合作、共襄建设新中国大业的政治局面,充分显示了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界群众的空前团结,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上的宽广胸怀。会上每一个问题,都是经过充分协商确定的,协商民主的新实践给每位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上,用手指着五星红旗说:“这个图案表现了我国革命人民的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毛泽东同志的话激起全场热烈的掌声,大家一致表示完全同意。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的决议。朱德同志在会议闭幕词中说:“在整个会议期间,我们全体代表始终团结一致,和衷共济。这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气象。我们既然能够团结一致,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就一定能够团结一致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国家引导到繁荣昌盛的境地。” 70年来,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同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团结精神、协商精神已经成为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开国气象彰显经过革命爆发出来的生机活力,是一种积极主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气象 新中国的成立,不只是一个政权代替另一个政权,而且是一场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中国人民在其中迸发出极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展现出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梁漱溟先生在1950年国庆时写下《国庆日的一篇老实话》,说“可喜的新气象到处可见,具体事例数说不完。”以前“大多数是混饭吃,混一天算一天,其他好歹不管”,“今天不然了。我走到各处都可以看见不少人站在各自岗位上正经干,很起劲的干,乃至彼此互相鼓励着干,有组织配合地干。大家心思聪明都用在正经地方。在工人就技艺日进,创造发明层出不穷。在农民则散漫了数千年,居然亦能组织的很好。这不是活起来,是什么?”这种生机与活力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新年献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豪迈地指出:“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压迫,一百年以来的帝国主义压迫,将在我们的奋斗中彻底地推翻掉。” 70年来,正是这种生机与活力,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激励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推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开国气象彰显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是一种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气象 在解放战争的大局已经明朗之时,中共中央于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满怀希望,不畏艰难,从国民党统治区辗转进入东北和华北解放区,积极参与建立新中国的工作。1949年1月,到达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人物及其他民主人士联合发表《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宣告“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使他们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光明前途。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正如宋庆龄同志所说:“我们达到今天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唯一拥有人民大众力量的政党。” 70年来,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人民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中国共产党领导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开国气象彰显“赶考”情结,是一种为初心使命永远奋斗的气象 1949年3月,在为筹建新中国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防止因胜利而骄傲、以功臣自居、停顿起来不求进步、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等情绪的生长,要警惕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不久,毛泽东同志带领党中央由西柏坡迁往北平。临行前,他对周围的人说: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他还把这次行程比作进京赶考,希望考个好成绩。怎样才能考个好成绩?关键是要保持革命精神,不要忘记自己是共产党人。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大家讨论决定用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时,有人提出原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句不妥,最好修改一下。周恩来同志表示,就用原来的歌词,“这样才能鼓动情感”。周恩来同志所说的鼓动情感,就是要鼓舞我们把革命进行到底,鼓舞全国人民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前进。 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就是怀着这种忧患意识和“赶考”情结,始终保持革命的劲头,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奋勇前进,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的“答卷”。 回望1949年,值得回味的还有很多,开国气象的丰富内涵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
在传承与创新中开启辉煌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感到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涵。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既是新中国历史的延续,又自强日新。我们要发愤图强,在历史的接续奋斗中不断书写时代进步的华章。 盛大的基业 每一个伟大时代都建立在坚实的历史基础上。我们的新时代是新中国历史的总结与升华,是传承数十年积淀而成的盛大基业,集大成而开新局。 新时代是新中国历史道路的延伸和发展。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标志着新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但也要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接续奋斗、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新时代建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形成的制度基础上,具有坚实的制度保障。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国家,没有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新中国基本建成并不断完善适合自身国情的制度体系,它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立足中国实际,体现人民意志,是当代中国行稳致远的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新时代建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具有强大的物质和文化支撑。新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历史。建基于新中国前30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我们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罕见的中国速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从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伟大的发展 新时代延续着历史,更创造着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迎难而上、不懈奋斗,在传承与创新中壮大着新中国的宏基伟业。 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基于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行深刻论述,强调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简言之,我们的新时代,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中国梦的本质。 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习近平同志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新时代的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不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也是受益者。以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保障为例,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之大、效果之彰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00万人以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捍卫者。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新时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是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例,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的情况下,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7万多亿元,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不仅如此,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不断提高、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老百姓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扎实推进等,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 为世界谋大同不断取得新进展。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辉煌的未来 新时代既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清晰而科学的战略安排,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从2020年到2035年的15年,我们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两个阶段的战略规划,设计科学、路径明确、目标具体、内涵丰富,令人向往和憧憬。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新时代的画卷已然铺开,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将理想变成现实,需要的是坚韧与奋斗,用拼搏赢得未来。(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