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媒体清流 > 
“我要永远跟党走! ”——追寻已故老红军李宽和革命足迹上篇
2019-10-28 10:34:06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吴建平  



1962年,李宽和在广东省军区。



李宽和后代及家乡亲人合影。


●本报记者 李顺亮 李远明 卢素平 本报清流记者站 吴火招 巫建辉 文/图
  10月20日,清流县长校红军广场落成。广场对面的山坡上,7棵杉树格外挺拔。
  1988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李宽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并享受正军级待遇。此前,1955年,李宽和被授予上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大校军衔。红军广场上,一块刻着“宽和耀民”4个大字的石碑静静矗立。“宽和”,即老红军李宽和;“耀民”,则是他的妻子刘耀民。
  他们的大女儿李芃,应邀远道而来参加揭牌仪式。她说,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永远跟党走!”
  引燃革命火种
  李宽和,1913年出生于长校镇长校村。他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为了养家糊口,在李宽和12岁那年,父亲李耀文背井离乡,来到宁化县曹坊镇,在曹屋村落脚当了佃户。
  “我家迁居曹坊后,父亲在当地当帮工,我在上曹国民学校当堂丁。学校每年除管吃饭以外,只付给我100毫银工资,过着衣不蔽体、食难糊口的生活。”李宽和生前回忆。
  曹坊与长汀、清流两县接壤,山林茂密、沃野千顷,本是“粮仓”。但在旧社会,曹坊群众的苦难一样深重。有压迫,就有反抗。1930年6月,曹坊地下党开始酝酿组织农民暴动。
  此时,红军正向闽西进军。暴动前夕,听说红军到了长汀,当地一名地下党员便叫李宽和送信到长汀新桥,迎接红军来曹坊。
  17岁的李宽和早就盼望红军到来!深夜,他约了在当地饭店当帮工的曹初生,一同前往长汀。踏着浓浓月色,手提一盏半旧的马灯,他们徒步赶往新桥。
  “半路上,李宽和看到前方有部队在行进,以为是国民党的军队,赶紧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并把信藏在斗笠中。被发现后,他们只好走了出来,才发现这支部队是红军。“李升宝是李宽和的族亲,长期从事清流党史研究,对李宽和的革命经历十分熟悉。
  找到了朝思暮想的红军,李宽和高兴地把信交到了红军手里。随即,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罗瑞卿,率1000多名指战员来到曹坊。打土豪、分田地……很快,曹坊暴动引燃了熊熊烈火。
  清流县党史资料记载:红军指战员深入发动和组织群众,和暴动指挥部成员一起没收地方豪绅的浮财,打开他们的谷仓,给贫苦群众分粮分物。
  农民革命如火如荼。李宽和一心投入革命,他跟随红军上街搞宣传。“改变工农劳苦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状况,只有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走,才是唯一出路。”李宽和对乡亲们说。
  连城县四堡镇马屋村,玉沙古廊桥虽历经岁月洗礼,依旧保存完好。当年,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率部驻扎在这里,成立四堡里苏维埃临时政府。许多红军政府政令、告示、标语等,张贴在古廊桥雨篷上。
  岁月无声,历史留痕。1960年,李宽和回到家乡长校。后来,当他来到马屋访亲时,被贴有红军告示的雨篷深深触动。留下借条后,他把这些珍贵的文物,送往北京军事博物馆收藏。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经整整30年。1930年6月,红一军团奉命沿江西方向行军,西去湖南攻打长沙。期间,李宽和正式参加了红军。
  从此,李宽和告别了家乡,开始了戎马生涯。
  踏上革命征程
  不久,认得几个大字的李宽和,专门负责写标语、发传单。他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当宣传员,比在机关、连队的工作累得多。每天部队还没有出发,宣传员就要提前出发。大家休息了,宣传员才陆续地回到宿营地。当时,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李宽和并不觉得累,总是乐呵呵的。
  战争年代,硝烟弥漫。从1930年冬季开始,李宽和先后参加了红一方面军的一至四次反“围剿”,在艰苦的环境中转战福建、江西的大部分区域。1932年8月,红军在赣南恒田实行整编,原第十一师缩编成红五军团。这期间,李宽和光荣入党。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一方面军被迫开始长征。“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八团负责后卫,李宽和任三十八团总支书记。离开中央苏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部队在湘南大山中,连续走了七天七夜。”李升宝介绍。
  随后,部队继续前进,快到湖南文家市时,传令兵到了。李宽和拆信一看,不禁冷汗直冒。原来,这封信是陈云亲笔书写,要求部队决不能和大部队失去联系,必须限期过江。
  然而,接到这封信的时候,已是过江限期的第二天了。此时,离湘江还有80里路。坚决服从命令听指挥!简短的动员后,李宽和带领队伍忍饥挨饿,一路向前。
  “敌人的飞机嚣张得很,不断地轰炸、扫射。我们一会儿隐蔽,一会儿前进,还得提防追兵。等赶到湘江边,太阳已经落山。我一看,湘江上的浮桥早已被敌人炸毁。岸边布满一个个弹坑。我不顾一切马上组织部队,手拉手迎着风浪涉水过江。”《李宽和回忆录》这样记载。
  长征,意味着艰难险阻,更考验着红军将士的革命信仰。一座座雪山,就是一道道坎。夹金山,山顶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千山万水都没有挡住我们,夹金山也不能阻挡我们前进!”他开始动员。
  天还没亮,队伍逆水而上就出发了。团宣传队在沿途设立了鼓动棚,唱歌、喊口号,十分热闹,队伍里的歌声此起彼落。
  当队伍快到山顶的时候,太阳出来了,朝霞照耀着雪山,峰顶闪耀着金光。可是走了一段,天气转冷,山风呼啸,山坡越来越陡,队伍里的歌声没有了。
  和许多战士一样,此时的李宽和呼吸急促起来,心跳得特别厉害,头发晕、腿无力。别无选择,咬紧牙关,一步步往上爬。
  累了,大家手拉手站一会;饿了,随手抓起一把雪往嘴里一塞。就这样,靠着一股韧劲,李宽和和战士们终于到达山顶。
  忽然,北面飞来一架敌机,队伍马上停止前进。但山顶上尽是小草,无法隐蔽,大家只能蜷伏在乱石边上。正当李宽和命令营部机枪排的射击手做好准备时,敌机却又向东逃窜了。
  队伍继续前进,等下到山腰以后天气好转了。歌声又在山谷里回响。
  翻过了夹金山,他们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担当革命使命
  革命,永远向前。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会师。不久,西路军相继西渡黄河,开始实施宁夏战役计划。李宽和在西路军教导团任主任。
  从1937年1月开始,西路军虽经浴血苦战,仍损失惨重。随后,西路军余部组成3个支队分散行动。在青海境内的康龙寺,李宽和与十多名战友奉命外出寻找粮食。就在返回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队伍被敌人包围、打散。
  于是,李宽和与战友成了没有归处的散兵。他们经过商量,决定组成游击队,边打游击边找部队。
  “我们党和红军在这一带没有任何群众基础,敌人到处张贴布告和通缉令。我们只有东藏西躲,疲于奔命,陷于难以想像的困境。“李宽和生前回忆。
  第三天,队伍又被敌人冲散了。李宽和只能孤身一人在荒山野岭中与敌人周旋。夜风袭来,饥肠辘辘,寒气逼人。想着被冲散的战友,想着不知在何方的部队,想着参加红军的难忘场面,李宽和流下了眼泪。
  “一定要想方设法争得绝处逢生,去找部队。再难再险,也要活着回去,还要继续跟着党闹革命!”李宽和写道。
  在敌人的密集搜山下,李宽和落入敌手。一路上,白天,敌人命令他抬沉重的担架;夜里把他关押起来,睡冰冷的地面。
  受尽折磨和凌辱的李宽和,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犹如叫化子一般。即便这样,争取活着回到部队、回到党的怀抱,是他最大的心愿。
  他暗中串联了三名难友,商议逃走方案:夜间,门上锁,窗钉死,敌哨警惕,不宜行动。只有起床后,早饭前这段时间相对混乱,比较有机会。
  一天,就在乱哄哄吃饭的时候,李宽和借上厕所之机成功逃跑。重新回到革命队伍,李宽和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革命,没有休止符。1938年5月,李宽和率先遣队挺进冀鲁边区,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942年,日寇对太行山进行大扫荡。边区决定保存实力,将抗日干部撤出太行山区。
  组织决定李宽和及其爱人到延安学习。此时,刘耀民有孕在身。他们避开敌军和日寇的封锁,由河南安阳顺利到达林县。
  “行至太古县南山疙瘩村,母亲即将临产。由于无医无药无接生员,从未接过生的父亲,也只能自己上阵。他烧了一锅开水消毒,用剪刀剪脐带,孩子终于安全生下来。这个孩子就是我。”李芃说。
  她说:“之后,父亲经常摸黑行军,沿路啃着冰凌充饥。刚过汾河,又遇上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队。父母亲只能藏在路旁的草丛里,棉衣裤全被荆棘割破。”
  1943年3月,李宽和夫妇到达陕北延安,开始了新的革命生涯。据李芃介绍,李宽和先后挺进东北协助组建解放军东北军医大学,任第一任政委;南下接管广州,创办军工工厂,组织军需生产。
  建国后,李宽和先后任中南军区第三局政委、广东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1957年6月,中央军委给他颁发了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我要永远跟党走!”那是李宽和的铮铮誓言。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2023009287号-1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35120210013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