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清流县社科联、县文联、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余朋乡政府联合举办“闽学与静室文化现象”研讨会。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蔡建境,市社科联秘书长纪其昌莅临指导。来自三明市、明溪县、清流县、余朋乡致力于闽学与静室文化研究的各界代表共20余人参加研讨。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光华致开幕辞。 此次研讨共收到关于“闽学与静室文化现象”的相关论文18篇,分别从静室文化产生的源流与发展、静室文化与闽学文化的联系、闽学文化的重要内涵、静室文化与书院文化的融合等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了探析。 “闽学”是两宋之际由闽籍学人在闽地传习、并经朱熹发展构建而成的完备的理学学说。“静室文化”是清流独特的文化现象,1646年南明隆武帝突至清流,其随从先后在清流梦溪(今余朋)、仓盈(今嵩口)一带相继开辟了龙吟静室等9座静室。他们参禅悟道,讲授研习传统文化,又时逢中华文化文脉向南延伸,形成了这一时期清流独特的“静室文化”现象。东坑村竞相创建了8座书院,清初龙吟静室成为引领东坑各书院思想文化建设和学术交流活动的龙头。东坑先后出过进士1名,举人5名,贡生14名,任知县以上官员8人。 与会者通过深入交流探讨,一致认为,“静室文化”是清流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推动了东坑书院文化发展,促进了闽学思想文化在清流的传播,包涵了历史、文学、艺术、民俗、宗教等多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深刻的思想、道德、信仰等价值,是闽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繁荣乡村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中,深入发掘“清流静室文化”对进一步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市社科联蔡建境主席指出,“清流静室文化”现象具有深邃的历史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构成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风采。蔡建境主席强调,文化自信重在传承,要进一步深入发掘清流静室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要进一步加大清流静室文化走出去的宣传力度,要进一步赋予清流静室文化当代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导向,推进创新性思考和创造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