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不拖大病不扛,足不出县也能治好病;常规病不做大检查、不开高价药,就医满意度一再提高……自2012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清流县因地制宜,一步一个脚印深化医改探索,通过持续释放的医改红利,让医院得发展,百姓得实惠,医务人员待遇大幅提高,实现多方共赢。 2020年,清流县总医院在全省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中,获91.988分,排名全省189家二级以上医院第33名,全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第2名。 资源下沉,健康服务送上门 11月17日一大早,清流县总医院嵩溪分院医生吴彬和农科村村医邱先和,来到村民郑某秀家,为她量体温、测血压、测血糖,并询问服药情况。随后,医生们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现场开处方,送上国家免费发放的慢性病药品。 今年83岁的郑某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因儿女常年在外务工鲜少回家,吴彬和邱先和成了老人身边的“健康守护者”。“县里、镇里、村里的医生都很贴心,不仅带着免费药上门为我看病,减轻我家的经济压力,还时常打来电话关心我的生活、饮食、健康状况,真是比亲人还亲。”郑某秀感激地说。 2017年,为了让乡镇、村居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二级医院服务,清流县实施病种、药品、医疗资源“三下沉”,在基层筑起一道“健康防线”。自2015年三明市落实慢性病管理改革政策、发放国家免费药物以来,清流县仅2020年就发放国家免费药39种共37万元,受益群众19292人次,并由县乡村三级医疗力量组成“三级四师”慢性病管理团队,每个季度对全县12266名慢性病患者进行体检、用药指导、跟踪随访等,主动上门提供健康服务。 提质增效,医改进入良性循环 “住院报销比例一年比一年高,近10年过去了,治同样的病,花的钱反而越来越少。”前不久,刚从清流县总医院办理出院的市民邹某方,把结算发票与9年前的发票作对比,感慨不已。 2012年,邹某方因心功能不全住院治疗,结算总费用6832元,个人承担2546元。今年,他因同样的病住院,总费用5330元,个人承担1750元。 清流县总医院健康管理部主任罗灵介绍,这得益于C-DRG(全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规范)打包收付和县域医保基金打包支付方式。病患进入医院,只要产生医药费,就可按比例报销,并按疾病进行标准化收费。 2020年,清流县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参保患者住院人均自付费用分别为1226元、1794元,分别比10年前减少825元、236元;住院人均自付比分别为23.6%、26.2%,分别比10年前降低28.1%、1.3%。2016年至2020年,县医保统筹结余呈增长趋势,分别为2309万元、2709万元、3127万元、2959万元、2811万元,医院实得收入却是10年前的4倍,医务人员待遇是10年前的3倍。 “医院效益不与药品、耗材、检查挂钩,一旦医疗过程中出现不合理、超预算项目,需医院自行承担。医院用‘高性价比’方式治愈患者,省下的费用可结余留用。”罗灵介绍,去年,县总医院药品占比23%,仅为改革前的1/2;卫生耗材占比5.5%,为改革前的2/3。 激发活力,推进医改再出发 医院、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是推进医改的关键。医改前,清流县卫生人才招聘完成率不足40%,且每年因薪资待遇低而辞职的业务骨干不在少数,临床一线医护人员非常紧缺,人才梯队无法形成。 来自江西省的鞠晓安与妻子作为外省医疗卫生专业人才,进入清流县总医院工作17年。县城小,工作量大,医生少,待遇却低。“2011年,我们夫妻合计年收入仅7万余元,那时我们很想返乡或到沿海城市工作。”鞠晓安回忆。 随着医改推进,三明市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医生收入大幅提高。去年,鞠晓安夫妻合计年收入达38.8万元,是10年前的5.5倍,“我现在是副主任医师,妻子是护士长,双方都是医院技术骨干,薪资待遇上去后,没了后顾之忧,我们把老家的父母也接过来清流一起生活,可谓安居乐业。” 眼下,清流县持续加大卫生财政投入,坚持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市医改“六大工程”,推进医改再出发,铺就健康幸福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