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文化之窗 > 
云想“襟衫”花想容 ——记长校客家传统服饰的守艺人马玉英、邹春仙
2021-11-29 16:29:01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头上梳起龙船髻,脚上穿着尖嘴鞋,大边小镶‘士林蓝’,金环银镯当当响。”在清流县长校镇长校村,80岁的马玉英唱起了长校客家传统服饰歌谣,11月13日这一天,她要与68岁的邹春仙一起,察看徒弟邹先顺的裁剪技艺。

换上一套蓝色大襟衫,马玉英一边帮邹春仙戴上发髻,一边与徒弟邹先顺说笑。邹先顺对马玉英让她穿上围裙的要求嘟嚷起来:“年纪大的人才穿围裙,我可不要穿。”


▲马玉英(后)正在为邹春仙佩戴她制作的客家发髻。


马玉英的记忆里,客家女性总穿着宽袖大摆的大襟衫,素雅而灵性。时光一下倒退回几十年前,几位风姿绰约的客家女子,正相互梳妆打扮,说着闺房蜜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手艺人的一针一线

13岁时就跟随父亲学制衣的邹春仙,对大襟衫的制作技艺要求非常高,她将蓝色尼龙布折叠好,轻放在一张约两米长、一米宽的木头长桌上。

“以前做襟衫用的是天然染制、耐洗耐磨的棉布,手工裁剪、缝制、制作盘扣,再根据个人喜好缝上绲边、绣上花色。”邹春仙拿起布匹摇了摇头,“你看,现在的布,摸起来没有质感。”

说话间,邹春仙已用粉片在布料上勾勒出大襟衫样式。邹先顺比划好白线走向,小心翼翼地拿起剪刀,沿着线轻轻剪开。


▲邹春仙(右)正在布料上画线,左为邹先顺。


今年55岁的邹先顺婚前是一名裁缝,服装厂多了后,生意也断了,她开了一家五金店维生,只是店内仍摆着缝纫机,偶尔帮人补补衣物。

“小时候,我常看家里长辈在重要节日穿大襟衫,心里有很深的眷念。前几年,得知我们传统服饰成为非遗,我就找到两位师傅,认真拜师学艺。”邹先顺说,哪怕有制衣基础,学习这门技艺依然困难重重,师傅们眼睛不好,更多的要靠自己观察、领悟,“成衣要搭配二十几条镶边,缝制过程需万分小心,裁剪领口曲线弧度时要是剪叉了,一匹布就毁了,就算我现在用缝纫机缝制,也得差不多一周时间才能完成一套。”


大襟衫的前世今生

唐宋时期,客家人从中原远道迁徙而来,他们不仅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也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民俗、风俗。长校客家传统服饰,就是在这个时期的民族交融中,形成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服饰,时近千年幸得尚存。

“发髻、大襟衫、七分大裆裤、水裤、尖嘴绣花鞋……以前,只要看到我们的穿着,大家就知道我们是客家人,这是我们身份的标识。”马玉英介绍,大襟衫多以蓝、黑色棉麻布料为主,样式又长又宽,辅以围身裙束腰,斜襟侧开,全衣只7个盘扣,其袖口、领口处会配以不同颜色的绲边,且在早期制作中,大量吸收畲族服饰绲边刺绣手法,色彩对比强烈,手艺好的女性,还会在围裙上缝上一面自己的手绣。宽大的袖口往上反卷,用暗扣或缝线固定,称为“反袖口袋”,因此还需配一截一尺长小袖子,临时用针别在大袖口内,方便撤下洗换。


▲马玉英亲手绣的花样,缝制于围裙上。


大襟衫处处透露着客家人朴素、节俭、平和、包容的气息,但在社会变迁中,以“大襟衫”为代表的长校客家传统服饰早已淡出当地人生活,只有些守旧的老人在逢年过节偶尔穿穿。前些年,马玉英特意为孙女结婚准备了一整套传统嫁衣,哪知孙女不愿意穿,“孩子们觉得这是‘老古董’,穿出去会被人笑。”马玉英无奈地说。

2018年,长校客家传统服饰技艺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玉英和邹春仙成了仅存的两名制衣传承人,“我们一辈子都在和针线打交道,现在眼睛不好使,做不了衣服,只能想方设法将这门技艺保护下去。”马玉英感慨。


将“生活符号” 转变为“文化符号”

守艺,不是手艺,是留守一门艺术。民艺学家们认为,具有实用性的物件易在社会发展中被新事物取代,难以留存。一波波时代带来的审美让农耕文明时期建构的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体系慢慢消失,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年轻一辈难以静下心学这门“吃力不讨好”的技艺,大襟衫成了文化馆墙上的展示、舞台上民俗表演的装扮,制作技艺也渐成资料上的一段文字。

因长校镇物产富饶,具有丰富的历史、红色文化资源,在近几年举办的一些大型对外活动上,马玉英和邹春仙都会穿上大襟衫,梳好发髻,充当客家传统服饰的“活招牌”。有时,马玉英还会带上自己制作的花船、贝壳等,到活动现场表演助兴,游客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纷纷拍照留念,详询大襟衫历史。

为了让更多人看见大襟衫的美,马玉英申请了抖音号,时常发一些穿着传统服饰的视频,粉丝也越来越多。“网上很多人觉得,现在还有人穿这衣服很不可思议,也有人夸我说太美了,他们还会和我说,‘奶奶好样的’,我看了真的很高兴。”她说。

抚过包了浆的木桌,还能清晰感受到主人家在桌前辗转制衣的岁月,在他们的指掌间,大襟衫依然美得不可方物。因马玉英、邹春仙及一些传统文化守护工作者的坚持,长校客家传统服饰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也有了邹先顺等年轻一辈的传承。“因制作成本高、需求量小,现在一年比一年做得少。”邹春仙说,“但这是一种归属和认同感,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到客家传统服饰,加入到我们的传承保护中。”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