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我们大院新修了路面,明沟改暗沟,还划好了停车线,‘微改造’让整个居住环境有了质的提升。”“政府为我们小区铺设了新井盖,还粉刷了墙体,整个小区焕然一新。”12月23日晚,在三明市清流县龙津镇渔沧社区县政府小区举行的居民夜谈中,城区人居环境“微改造、大提升”竞赛活动得到了居民代表们一致认可。 睦邻之家,架起干群“连心桥” 在渔沧社区县政府小区“邻里驿站”,“睦邻友好之家”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小屋约40平方米,设有“睦邻会客厅”、“邻好”书吧、“邻里”服务台等功能场所,居民可在驿站里休闲、聊天。 县政府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有居民720余人,近年来,小区内停车位拥挤、基础设施设备老旧等问题渐成困扰居民的烦心事、揪心事。“有些老楼的防盗门时常发生故障,高层居民要遇上家里来客人,得上下跑好几次,特别不方便。”小区党支部书记巫正根说,居民找不到地方解决问题,缺少“上下”沟通渠道,生活质量也直线下降。 2020年,县政府小区党支部成立,居民反映的、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通过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直达社区。此外,清流县整合基层党组织、业委会委员、居民代表、驻区单位等力量成立“邻好”志愿服务队,通过便民事项代办、法律法规宣传、矛盾纠纷化解等服务,实现从“问题找上门”到“上门找问题”,由“被动处理”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我今年80多岁了,还能成为居民代表,为大家发声,觉得很高兴。”离休干部老高说:“社区定时开展‘夜灯访邻’,我们提交问题,他们解决。有时遇到一些邻里纷争,我就让他们到邻里驿站坐一坐聊一聊,很多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小区党支部逐渐成为居民与社区、政府的“连心桥”,渔沧社区党支部书记郑玉婷称,如今,居民会自发参与到小区改造提升、管理制度制定落实上,尤其是这次针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的“微改造”,社区通过“邻好”志愿服务队“夜灯访邻”,邀请居民“列清单”,将主动权交给居民,怎么改由居民说的算,确保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到大家心里。 居民参与,助推小区“焕新颜” “群众关心的事情就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在‘微改造’前期,我们通过社区,充分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将民意最高的内容列入改造项目,让居民参与到整个‘微改造’活动中,助推城市品质提升。”县委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 一直以来,乱堆乱放、违建违停、基础设施老旧等现象是城关各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环境管护中的难点、痛点。清流县委县政府通过分片挂包、项目竞赛、企业共建等方式,先行组织8个部门对城关33处需整治提升的节点开展人居环境“微改造、大提升”活动。 位于城关中心区的雁塔小区,本是一个热闹、环境优美的人流密集区,楼上居民楼,楼下有超市、商铺。但近年来因排污管道堵塞、倒灌问题,居民们常年怨声载道,“有时下水道一堵,臭味上来,到这里逛街、吃饭的客人都少了。”经营餐饮店的王女士说到。 雁塔小区“微改造”部门负责人介绍,前不久,雁塔小区改造方案已开始实施,还根据部分居民诉求,新搭建了10盏路灯,“不仅如此,我们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和物业管理多元模式,落实改造后的维护管养责任,让居民成为改造受益者的同时,也要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参与者。” 一次改造,长效管理。郑玉婷表示,借助这次“微改造、大提升”活动,城区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得到进一步化解,不仅推动“夜灯访邻”活动常态化开展,提升近邻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效能,更提高了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朝着新型社区方向发展。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清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民生事业问计于民,以“邻好”城市基层党建品牌创建为抓手,创新“夜灯访邻”、“邻好”志愿服务队等平台载体,着重对城区环境进行提质提档,让居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家门口升级。目前,33个城区“微改造”提升项目已开始施工23处,投入43万元,预计总投入73万元,全部完工后,城区居住的舒适度将大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