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余朋乡深化“居民夜谈会+”模式,推行群众“微心愿”制度,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获央视报道。 2021年以来,清流县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抓手,深化拓展“居民夜谈会”等三明市基层党建三大品牌,创新“夜灯访邻”“圩日夜谈”等制度,组建“邻好”志愿服务队,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 龙津镇党委在渔沧社区县政府小区“邻里驿站”开展“暖冬驿站、畅谈夜话”活动,通过“居民讲、干部听、列清单、抓落实”四步走,让“邻里驿站”成为居民与社区、政府之间的“连心桥”。通过便民事项代办、法律法规宣传、矛盾纠纷化解等服务,推动“问题找上门”到“上门找问题”,实现“被动处理”到“主动服务”转变。 每月8日19时,林畲镇天康社区活动中心,灯火通明,居民们三三两两围坐一起,如期召开“居民夜谈会”。“上班时间,我们来社区走访调研,大多居民外出做事。” 林畲镇党委组织委员严超说,“推行“居民夜谈会”制度,在居民茶余饭后,有事说事,没事聊天,听听大家对社区发展的意见、建议。” 随着夜谈会的深入开展,一些久拖未决的居民烦心事也得到了解决。 早在2005年,里田乡李坊电站建成后,下游洋庄村时常无水灌溉,80余户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夜谈会上,洋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胡伟荣了解村民诉求后,第二天联合县法院生态庭法官们来到现场勘查、了解实情,耐心细致地向李坊电站负责人释法析理,讲清利害关系,最终困扰洋庄村民十余年的难题一朝化解,得到村民的大力称赞。 同样遇到难题的还有李家乡河背村村民,因排污沟被填埋,多户村民被生活污水排放难的问题困扰着,“圩日接访”活动上,乡、村干部接访后立即前往现场察看,了解具体情况和意见诉求。第二天,结合“住村工作日”,驻村干部们现场办公,决定在住户沿路位置下埋100米排污管道连接主管网,有效解决排污堵、漏的问题。 “居民夜谈会”让群众“来访”变干部“下访”,让干部被动解决为主动上门服务,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以前办事要到镇政府去,路途远不说,还不一定能得成,现在大家晚上坐在一起谈谈,现场就能处理问题,确实很方便。”嵩溪镇元山村村民张水根说道。 李舒杰是温郊乡梧地村通过“人才回引”的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他看来,夜谈会这样的形式很 “接地气”“老百姓很需要”。群众提出的一些合理意见建议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支持,让群众多了一份参与家乡建设的自豪感。 “通过夜谈会把收集到的第一手群众呼声,第一时间转至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让群众说了有人听,听了有人办,办了能办好,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不断提升。”赖坊镇党委书记许伟超说。 日前,沙芜乡“白塔村夜谈小分队”在赖家自然村“居民夜谈会”收集到该村部分烟基工程雨季期间损毁较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会后没两天,乡、村干部便带领县烟草局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勘察,高效的办事效率得到了群众的连连称赞。 因地制宜有新招,架起干群连心桥。“老祠堂历来是村民议事协商的场所,村民有着天然的认同感,更是拉近干群感情的一个通道。”田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志松说道。田源乡利用各村祠堂,打造“民情议事厅”,召开以群众为主,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乡、村干部共同参与的议事会,推动要事共商、民事共解。 办实事有力度,常态化惠民生更有温度。灵地镇灵地村路灯损坏严重,影响居民夜间出行,不久前,村民在夜谈会上反映了该问题,灵地村村委会立马安排施工队进行检修,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也点亮了群众的心。 为提高“居民夜谈会”覆盖面,长校镇将全镇划分为11个一级网格、44个二级网格,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为一级联络员,每个二级网格确定1名联络员,联络员家即为“夜谈点”,逐个开展居民夜谈,实现夜谈全覆盖。 无独有偶,嵩口镇建立“驻村夜访+例会研判+回访提升”制度,组织185名镇、村干部、村民组长下沉77个网格片区,收集群众建议诉求,实施群众安全饮用水、房屋修缮等民生项目30余项。 怀着朴素的为民情怀,清流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脚底板工作法”,发扬“冲冲冲”的工作作风,“身”入一线,步履匆匆地行走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 自推行“居民夜谈会”制度以来,清流县通过广场夜谈、廊桥议事、贤人说事等载体,下沉干部6529人次,与群众座谈、漫谈500余场次,走入群众家中听取意见建议和情况反映357条,收集微心愿293个,实施城区“微改造、大提升”项目33处,让“居民夜谈会”成为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的纽带,用真情实意谱写出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情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