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印象清流 > 
知识青年到清流嵩口
2022-02-23 09:24:05 张华 来源:清流县政协  责任编辑: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968年12 月22 日《人民日报》传达了毛泽东的这条指示后,“老三届”的毕业生大批走向农村。

1969年1月22日 ,清流县革命委员会举行欢迎大会 ,欢迎首批来自省水电学校、厦门师范、莆田卫校、永安师范、省财贸学校150名知识青年到清流农村插队落户。30日,知青们顶风冒雨奔赴各社队插队落户。清流县在嵩口、灵地、沙芜3所处设立中转站,由县派1―2人前往中转站,知识青年抵达清流后,嵩口、林畲公社领导前去接待并把知青送到队。 

1970年,共计2251名知识青年安置在清流县14个公社95个大队。其中嵩口中公社共安置知青269人。在嵩口安置的知青中 ,大中专毕业生31人,泉州知青193人、清流一中23人、里田农场8人、“志愿兵”14人。知青点设在生产队。知青吃住、劳动、学习都在生产队,有利于知青与农民的密切交往。

1973年,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决定终止分散插队,要求发展知青集体户和公社、大队兴办的独立核算的集体所有制知青场、队。之后,清流县成立围埔知青农场,在本集体户内轮流挑水做饭,成员没有什么私有财产,知青参加生产队劳动分别记工,并按个人实际劳动和工分标准计算报酬。 

围埔知青点

1976年 ,全县新接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70人,围埔大队是清流县第一个单独核算的知青队 ,由清流一中1974届高中毕业生48位同志与围埔大队5户社员,于1974年7月组成,共70人 ,其中女青年19人,分成4个作业组。建立临时队委、临时团支部 ,全队有土地150亩、农地70 亩。建队仅两个月种地瓜30亩、黄豆45. 5亩、高粱1.5亩、蔬菜7亩 ,施肥2000余担,“双抢”期间,为各小队抢收水稻32亩 ,为围埔粮站搬运粮食万余斤,支援安砂电站围埔点装运木材30立方米,当年收获地瓜7000余斤、黄豆2000余斤 ,各种蔬菜自给自足。1975年粮食总产达12.3万斤 ,亩产上了《纲要》,比上年翻一番。集体养猪由刚建队的3头发展到57头,养鱼381尾 , 养牛5头,造林77亩 , 种茶叶2亩,建立蔬菜基地6亩,收获茶籽6000斤,实现蔬菜食油自给,还出售蔬菜300余元,除留足口粮、种子、饲料粮9万余斤外,出售国家余粮2万余斤。

随着国家建设需要,围埔知识青年队的知识青年陆续被选调,又无新的人员补充,人数逐年减少。1979年只有12人,无法担负原有生产任务,县革命委员会决定, 1979年11月12日撤销围埔知青队,同时撤销大路口知青队。

范元知青点

今天,嵩口还留有当年知青生产活动的痕迹和记忆。在范元村的经堂还残留一排土墙房,房屋外墙已斑驳脱落,部分堵体已倒塌,但墙上还依稀可辨“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等毛主席语录,大门两侧隐约可见”教育为劳动生产服务,学校向工农群众开放”具有鲜明历史时代特色的标语,字迹鲜红方正、鼓舞人心,虽经数十年风雨侵蚀 ,依然饱含那个热血年代的青春激情。

范元村当年曾经陆续迎来三四十名知青,他们统一居住在知青点。

从墙上残留的标语可见,他们当年在这里共同劳动,共同学习,并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留下了深刻的青春记忆和情感。 

围埔村在1969年以后曾经迎来泉州、福州、清流城区等地的知青四十多名。知青队与当地村民一起战“双抢”、修水渠、挖水井、建水塔,留下了无数生动的故事和记忆。

围埔村知青们晚上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聊天下棋 ,有的吹拉弹唱 ,有的读书写字 围埔知青队每年组织排练节目 ,参加县、公社农村文艺调演,有些节目还获了奖。在知青们的记忆中,“第二次握手”“青春岁月”等手抄本、手抄歌曲在知青群体中广为传唱,成为那段特殊年华里最珍贵的青春记忆。

1969年,大约有二三十名来自泉州等地的知青到沧龙村插队,他们被分到五个小组,与当地村民一起劳动生活。

今天,沧龙村的知青点虽已不在,但知青们青春岁月的记忆却依然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2018年,约有十八九名知青回到沧龙村,他们寻找自己曾经住过的老屋,寻找自己曾经朝夕相处的乡亲,寻找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青春岁月里的点点滴滴。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