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长校十番锣鼓,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中原传入。 十番锣鼓“十”指其乐器多,“番”指其花样翻新。“十番锣鼓”开初只有铜鼓、哒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后增加了碰铃、笛子、二胡、板胡、六角琴、杨琴等众多乐器。演奏人员分为打击乐、丝弦乐两组,乐队依序为笛子引路,丝弦乐居前,打击乐殿后。演奏时,技艺高超的笛子手决定乐队选择何种曲目,他用笛子送出一个音符,众乐手立即同步跟上。打击乐组的第一位是“十番锣鼓”的总指挥,他左手执铜墙铁壁鼓、哒鼓,右手握鼓棰,时而击铜鼓,时而击嗒鼓,时而敲鼓边,时而敲鼓檐,鼓棰有如蜻蜓点水,有板有眼,板眼分明,指挥着乐队演奏。其他演奏者多数由民间鼓乐班中的乐手和道观中的道士组成,其中也出了不少闻名的演奏师傅。如清代光绪年间江坊村的曲艺大师江回春,他对琴、笛、鼓手、鼓板无一不精;留坑村乐手童生以“一把二胡一台戏”出名,其扬琴独奏曾荣获清流民间曲艺演奏一等奖。他还收集、整理、编写了《民间曲艺集》、《十番锣鼓谱》各一集,对长校“十番锣鼓”的继承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十番锣鼓”有坐演奏和行进演奏两种方式,所以叫“摆十番”。常用的锣鼓谱有长流水(走马锣鼓)、起板锣鼓和过门锣鼓三大类,起板锣鼓用于开场,长流水用于较长的路途行进,过门锣鼓最为复杂,难度也大,它与曲调配合,时而穿插、时而过门,讲究紧凑、整齐的效果;采用的曲调很多,约有40余种民间小调。常演奏的曲目有:《八板头》《十杯酒》《怀胎》《瓜子仁》《玉米缨》《孟姜女》《打骨牌》《耍金扇》《闹五更》《春串子》。其中《八板头》俗称“浪琴调”,十番锣鼓一开始就奏这首曲调,以此曲进行和弦。丝弦乐器讲究四大线,即:上六线、何尺线、陈五线、四宫线。上六线相当于现在音乐的1~5弦,何尺线相当于5~2弦,陈五线相当于2~6弦,四宫线相当于6~3弦。也就是上古乐律中宫、商、角、徵、羽五音的演变。 过去长校每村都有“十番锣鼓”,最多时整个乡有一百多堂“十番”,仅江坊村就有十多堂,较大的村还延伸到家族,房房有“十番”,甚者把有否“十番”视为房族地位高低的标志之一。大凡逢年过节、迎亲贺寿、上梁入屋、扫墓祭祖、迎神出案、游族谱、抬龙灯等都用“十番”,特别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一条龙灯就配有一堂“十番锣鼓”,在群众生活中有着广泛的需求和深厚的基础。1956年,江坊村“十番锣鼓”队参加清流县文艺调演,其民间小曲《王婆骂鸡》荣获第一名。2007年5月,长校镇入选“福建民间艺术(十番锣鼓)之乡”名录。2009年5月,清流长校十番锣鼓,入选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