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视频 热点 公告 党员 专题 价比 交通 城建 工业农业 招商 苏区 客家 旅游 宣传 特产 美食 宾馆 县志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喜迎十九大”美文集锦
大埔上的斗笠
来源:清流县委宣传部、清流县文联     编辑:邱东莲   2017-09-25 11:31:00      字体:

作者:邱林根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簔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早在1200多年前,唐朝诗人张志和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清新的江南春耕图,勾勒出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洒脱倜傥的艺术形象,读来令人心驰神往。

  时至今日,乡村那斗笠、棕衣风里来、雨里去的劳动情景仍常有所见。

  在清流县嵩溪镇的南面约1公里,便是青山村的大埔上自然村。这个雄踞在山包上的大村庄,有60多户,400多人口,一项看家本领就是编斗笠。正如那些年家家都会织毛衣一样,而且男女老少都能露一手。奇怪的是,此绝活从不外传,比如,从外地嫁入的女客,也不会把手艺带回娘家。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这种小本生意,赚不了几个钱,又劳心,又费力,谁爱去找这个麻烦呢?

  她(他)们都是利用零碎时间,或地头间歇,或溪边牧牛,或雨天在家,是一种勤劳的象征。因为做一顶斗笠工序很多:首先是砍竹子,摘白叶(粽叶),割老虎须藤。过去要跑到石狮岭、牛屡塘的山上去找;其次是加工,有尖顶、平顶两种。上盖(上盘)破第一、二层篾,下盖(下盘)用第三、四层篾,有的还用第五、六层篾,都要破得比面条还细还薄。竹以斑竹为佳,这种篾细致、柔软、坚韧,便于操作。另外,二三年的小毛竹也行。再就是备油纸——一种“大捆纸”刷上桐油做成的。大埔上和下山两隔壁,搞集体的时候常戏谑:大埔上人没米食(吃),天天爬起摘白叶;下山小孩好顽皮,天天吃饱玩盦子泥(下山有做火笼钵的传统)。

  大埔上的老人说,这里是省道沿线,1930年1月,毛主席率领的红四军第二纵队去林畲时,我们村就把做好的斗笠一摞摞搬出来分送红军,你们常唱的:“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就有我们的影子呢,说着心里流露出无比自豪的样子。

  老人还说,当年,我们村也有许多热血青年踊跃加入革命队伍,姑娘们还唱着山歌依依送行:“红纸斗笠白带安,保护哥哥转永安,永安生意好,剪条红布配绿衫……”毗邻的永安、沙溪是商贸的重镇,要靠步行挑货。

  小小的竹笠,遮风挡雨防日晒,无疑是父老乡亲出门不可或缺的用品。

  我们村曾有个老头,真是斗笠不离身,每次去邻居家串门,斗笠还扣着,有人骂他:“你的金盦盖怎么舍不得摘下呢?”显然,他是把斗笠当帽子戴习惯了。

  早些年,有种双季稻,每当七月流火的日子,我们挑着一担新割的稻谷在树荫下歇肩时,就把头上的斗笠当扇摇,嘴里还不停地“丨欧—喂,欧—喂”的喊,还真的呼来阵阵凉风呢!  

  有个上了年纪的汉子,双抢季节怕热,还特意买一顶大斗笠来用,就是常看到野外放鸭母的人戴的那种,相当于撑一把伞,叫鸭母笠。

  大埔上人还编了一则谜语,让我们猜:“少时青,老时黄,织鱼网,晒太阳。”你说是什么东西呢?

  喜迎十九大幸福新清流美文征集投稿邮箱:594666422@qq.com

收藏】【打印】【关闭
公 示 公 告 更多>>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安排
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2017年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单公示
清流县2017年新招聘教师拟聘人员名单(公示)
关于2017年新任教师补充招聘面试的通知
视 频 新 闻 更多>>
【新闻】2017年09月15日
【新闻】2017年09月13日
【新闻】2017年09月11日
【新闻】2017年09月08日
【新闻】2017年09月06日
台湾农民创业园
主管单位:中共清流县委宣传部 地址:清流龙津镇龙城街22幢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admin@fjql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