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9年(1940),县政府从漳州引进优良柑桔苗15000株,龙岩小核批把500株,分发给各乡试种。民国36年,县政府向明溪县农场统购美棉72号种子100公斤,分发各乡推广,试种结果,平均亩产5公斤左右,另购进平潭甘薯种500公斤试种,亩产量较原品种增产3~4成。
解放以后,努力推行新品种,建立种子基地,引进繁育优产品种。随着耕作制度改进,品种更新换代,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一、水稻
中稻民国时期多种植一年一熟的中稻,主要品种有江西矮脚白、六十日早等,均为高秆,亩产在50~65公斤之间。1950年,种植中稻87595亩,占稻田面积的44.67%。此后几年,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1964年,仅种植4307亩。
早稻1952年,引进高秆南特号、白脚南特号、陆才号。其中陆才号适应性较强,亩产150~200公斤,在全县推广。60年代初,推广矮脚南特号、广矮、珍珠矮、广解九号、二九早、二九矮、珍汕97、金星早、珍红1号、奎六等早稻矮秆品种,亩产250~300公斤。1964年,种植76889亩,矮秆面积占65%。70年代初,实行“三改三化”(高秆改矮秆、单季改双季、稀植改密植,双季稻化、品种矮秆化、密植规格化),矮秆良种成为清流水稻的当家品种。1973年,引进广陆矮四号,因适应性较强,在全县推广,亩产近350公斤。历年来引进推广的早稻品种中,早熟有34个,中熟46个,迟熟17个。
晚稻民国时期,县内种植的晚稻以花壳白、长芒詹、短芒詹等品种为主,最为普遍的为花壳白。1950年,晚稻种植10.43万亩,花壳白占45%左右。1952年,引进高杆乌壳尖、农林16号等新品种。其中乌壳尖较适应山垅田种植,普遍推广。60年代,引进的新品种有鸭仔矮、矮脚塘竹、矮红9号等,亩产250~275公斤。70年代,主要以矮脚白米籽、鸭仔矮为
主,亩产300公斤。杂交水稻发展后,常规品种面积减少。1981~1990年,平均占25%左右。历年来引进晚稻品种有26个,糯谷品种16个。
杂交稻1975年,引进杂交稻,在县良种场、农科所试种,后经各公社大面积种植,比常规品种增产50~80公斤。1985年,普及杂交水稻种植,全县种植10.63万亩,亩产比常规品种增产50~75公斤,增产最多的达150公斤。1986~1990年,种植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上,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5%左右。
为发展杂交水稻,1976年,县里拨出专款培养技术骨干,组织专业队伍,连续9年在海南岛建立制种田,繁育杂交水稻良种。历年引进试种的杂交水稻品种早杂优主要有13个、晚杂优17个。
二、大 豆
历史上城关、嵩口、嵩溪、田源种植大豆较普遍。品种比较单一,传统品种为细叶青豆。70年代,推广双季稻后,种植面积减少,许多农户在田埂种植大豆。引进的良种秋大豆有:红花、白花、乌豆、花罗豆;春大豆有:晋江春豆、鱼豆、扁桃豆等。
三、花 生
1954年,惠安移民带入花生,主要良种有粤油551一116。
四、油 菜
70年代,推广芥蓝型油菜,主要特点是高壮,产量较高,但成熟较迟。
五、烤 烟
1988年,引进云烟2号G一28、G一80等优良品种试种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