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搞好水土保持,清流县人民在民国期间就开始修堤防、植树造林。解放初,人民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59年,由水利部门兼管此项工作,发动群众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法,对绿化荒山、封山育林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还处于探索阶段,收效甚微。1982年成立清流县水土保持办公室,使水土保持成为正常的工作。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实现水土保持的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水土流失严重的南面乡镇,对10万亩山林实行封山育林,同时采取以煤代柴、改用节柴灶措施,减少森林砍伐。在强度水土流失的灵地、李家乡,烧煤占总户数的85%。至1990年,完成治理面积51970亩,治理水土流失斑面积40286亩;在水土流失区,开发桃园种植水蜜桃3800亩。
为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严格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全县执行建设和生产性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260项,处理各类水土保持违法案件45起,减少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面积2700亩。1990年,率先在长校建立水土保持管理站,继而在各乡设立水土预防监督站。同年11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在采石、开矿、取土、开荒及其他基本建设中,必须做好水土保持的通知》,对水土保持的“五乱”(乱砍乱伐、乱开荒、乱倒土、乱开石、乱采矿)进行调查,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有效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乡镇名称 |
1984年普查水土流失面积 |
占总面积 |
截至1990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
未治理面积 |
封山育林 |
水土保持 |
种草 |
种果(梯田梯地) |
合计 |
其中治理流失斑 |
总计 |
其中水田隐匿流失 |
山地 |
农地 |
合计 |
138188 |
100 |
46000 |
670 |
1500 |
3800 |
51970 |
40286 |
97902 |
62863 |
35999 |
40 |
东华 (龙津) |
8291 |
2.8 |
|
|
|
|
|
|
8291 |
4829 |
3442 |
20 |
嵩溪 |
7306 |
2.6 |
|
|
|
|
|
|
7306 |
4640 |
2666 |
|
林畲 |
6911 |
4.0 |
|
|
|
|
|
|
6911 |
3523 |
3388 |
|
嵩口 |
6140 |
1.8 |
|
|
|
|
|
|
6140 |
5277 |
843 |
20 |
田源 |
4100 |
2.4 |
|
|
|
|
|
|
4100 |
3750 |
350 |
|
沙芜 |
4868 |
2.5 |
|
|
|
|
|
|
4868 |
4548 |
320 |
|
赖坊 |
15676 |
9.1 |
|
|
|
|
|
|
15676 |
7098 |
8578 |
|
邓家 |
20108 |
24.7 |
6500 |
|
|
300 |
6800 |
5440 |
14668 |
4245 |
10423 |
|
灵地 |
26466 |
22.9 |
25500 |
670 |
1000 |
|
27170 |
20193 |
6273 |
4115 |
2158 |
|
李家 |
17464 |
15.5 |
14000 |
|
500 |
|
14500 |
11745 |
5719 |
5463 |
256 |
|
长校 |
9596 |
4.5 |
|
|
|
3500 |
3500 |
2908 |
6688 |
4086 |
2602 |
|
里田 |
4992 |
4.6 |
|
|
|
|
|
|
4992 |
4351 |
641 |
|
温郊 |
3142 |
1.40 |
|
|
|
|
|
|
3142 |
3964 |
178 |
|
余朋 |
3128 |
1.20 |
|
|
|
|
|
|
3128 |
2974 |
154 |
|
注:全县山地流失76325亩,已治理流失斑41339亩;另有水田隐匿流失62863亩(未治理),农地40亩未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