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清流食品工业均为手工业作坊,规模小,产品单一,仅有糕饼、酿造等行业。解放后,食品行业逐步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以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操作,促进生产发展。至1990年,有糕饼、酿造、粮食加工等行业。
一、糕 饼
民国27(1938)~29年,连城人沈朝经和童远鸿在清流城关开设2家糕饼店,商号称“沈连丰”“鸿茂隆”,均属前店后厂。产品质量差、产量低、品种少,日耗粮食10~20公斤。主要生产广饼、苏皮饼、麻饼、牛皮饼、兰花根等。1954年,该店与县供销社合营,成立糕饼加工厂,品种增至20余种。1956年,转为国营食品加工厂,日耗粮食100多公斤。1975年,从用木炭烤饼改为电炉烤饼。并相继增加和面机、打蛋机、雪片糕切片机等机械设备,产品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同时,积极开发食珍糕、雪片糕、蛋花酥、面皮等新产品。食珍糕被评为1981年度福建省商办工业优质产品。1984年,新建成一条糖果生产线,产品品种增加到50余种,除供应本县外,还销往宁化、明溪、三明等地。1985年,职工41人,产值27.43万元,利润8600元。1989年9月,归属粮食局管理。1990年,产值9.6万元,税金0.6万元,利润0.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2.3万元。
二、酿 酒
清流农村,民间酿酒很为普遍。解放前,各个集市摊点都有水酒零售。1958年创办清流酿造厂,生产“清流红”和“清流老酒”241.2吨,产值24.85万元。1958~1979年,由于管理不善,累计亏损16万元,平均年亏损0.78万元。1979年,进行整顿,产品质量提高。翌年,生产酒573吨,产值42.08万元,实现利税1.7万元,在全地区同行业评比中,“清流红”名列第三。1984年后,原料由国家平价供应转为市场收购,粮价上涨,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下降。1988年,县政府决定将其关停。
三、粮食加工
清流的粮食历来都是用砻、碓加工。1950年,为解决城关军需用粮,由20余人组织土砻、土碓,每天加工大米2000余斤。同年6月间,嵩溪粮站加工厂利用河水动力,自制18时沙盘砻谷机,2号清水碾米机,实现砻、煽、米机一条龙,日加工大米1300余斤。1955年,米厂关闭。
1951年,宁化南城私营碾米厂来清流县办分厂,以煤气机为动力,首次使用机械加工粮食。由于该厂偷漏税收,宁化人民法院令其停止经营。1953年2月,城关吴厚俊购进8匹马力煤气机重新组织南城私营碾米厂。1954年初,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私营加工受限制而停业。
1955年,成立国营清流第一碾米厂,装有英制8匹马力煤气机,每班产大米4吨。1957年,增设复制车间,生产粉干、粉条、白果、豆腐、面条等。为适应城镇人口增加,粮食销量增大的需要,1958年新建厂房,成立第二碾米厂。1960年起,县粮食局扶持基层粮站发展粮食加工业,或由国家拨款或由单位集资,李家、长校等地逐步办起小型粮食加工厂,添置设备,安装25匹马力煤气机,实现半自动化生产,班产大米由4吨提高到13吨;班产米糠3吨。1963年,安装去石除尘设备,增设支农车间,代农民加工稻谷和杂粮,又增加磨粉车间,安装小钢磨2台。1965年,由柴油机改装日本双缸立式50匹马力煤气机,采用风车、溜筛、铁辊筒米机、沙盘砻谷机、一吨去石机等设备,并改用谷皮为燃料。
1969年,国营一厂增设米糠油车间,安装立式液榨油机4台和压饼机、平底炒锅、组联油泵等设备,生产糠油。当年,生产大米30.11吨,面粉4.22吨,油脂1.15吨,代农民加工842吨。1975年,增设复制车间,安装自制粉碎机3台,生产各种面条。1979年,新建复制厂,进行双条龙半自动化生产。当年,生产大米4893.56吨,油脂30吨,饲料1822.31吨,代农民加工235吨。1982年,进行全面技改,安装高速去稗筛,砻米、碾谷机,谷糙分离筛,白米流筛,筛选去石组合机,中压和低压鼓风机各一台,年产大米5581.96吨,油脂87.21吨,米糠油29.45吨,饲料1123.72吨。至1990年,全县年加工大米3.47万吨,有乡镇粮油加工厂12家,90%村有粮油加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