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锰、钨、稀土、石灰石等矿产30余种。明末有炼铁炉3座,崇祯十一年(1638)毁。民国间作过资源调查,形成比较完整的资料,但未开采利用。1958年曾发动全民上山找矿,但未有实际资料。1978年,成立矿产管理站,开展矿产管理。1990年全县有矿山开采点157个,工人2500余人,年采矿石74万吨,产值2706.5万元。
一、煤 炭
民国34年(1945)12月,有私人在长灌矿山用手工开采煤炭,供农家燃料之用。
1958年,县财政投资2.79万元建立罗口煤矿,采用人工开采,当年有职工151人,产量153吨。1959年,新办长灌煤矿,两矿煤产量计4621吨,产值4.7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23元。1962年,两矿同时下马。1970年5月,为供应嵩口氨厂用煤,投资26万元,复办长灌煤矿,当年有职工117人,煤产量1043吨,产值1.07万元。1976年,罗口煤矿上马,用于扩建总投资41.74万元。1980年3月,长灌煤矿与罗口煤矿合并,称地方国营罗口煤矿。1983年9月,将原3个乡联办的上坪煤矿改为县地方国营经营,总投资524万元,其中煤炭部投资400万元,省煤炭公司投资104万元。1985年建成投产。当年有职工319人,生产原煤36356吨,年产值78.4万元,实现利税4.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457元。1988年,上坪煤矿与罗口煤矿合并,对外仍为两个矿,对内是罗口煤矿。一个矿两个矿点,有职工325人,年产量7.5万吨,产值163.7万元,利税15.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998元。1990年,有职工382人,年产量7.07万吨,产值155.1万元,利税11.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76万元。
二、铁 矿
1958年“大跃进”期间,为适应大办工业的需要,清流县兴办两个铁厂,一是沙芜铁厂,投资11.58万元,有职工105人,当年,生铁产量581吨;二是田口铁厂,投资10.66万元,有职工841人,当年,生铁产量805吨。1959年两厂合并,有职工987人,生铁产量15.26吨,产值53.54万元。
1961年投资54.22万元,在赖坊南山村新建南山铁厂。同年,田口铁厂与南山铁厂合并,有职工284人,生铁产量81吨,1962年下马。遵照省委发展“五小”工业支援农业的要求,南山铁厂于1971年2月恢复生产,有职工178人,当年炼出生铁150吨,每吨生产成本910元,亏损800元。1973年,采用热风胆白煤炼铁新工艺,成本下降,但仍然亏损。1971~1975年,国家投资68.76万元,生铁产量仅986吨。1975年关停。
三、钨 矿
1958年,福建省冶金厅在嵩溪乡行洛坑为开采斑岩型钨矿创办501矿,系省属企业。1960年,下放为县办企业,1962年,停产下马。1964年,在嵩溪乡国母洋重新开采,称504矿,系县属国营企业。1967年,有职工370人,当年开采21.6吨。1968~1969年,产量仅10.06吨,1969年下马。
1978年,投资180万元,其中国家扶植设备及投资80万元,在嵩溪北坑村新建地方国营北坑钨矿。同年3月,国家计委和冶金部召开的1978年全国小型有色钨矿扶持项目落实会议,北坑钨矿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扶持项目。当年,生产钨砂40吨。1980年生产钨砂80.23吨,产值56.16万元。由于管理不善,1984年前年年亏损。1985年,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承包,产品销往日本等地,很受好评。当年,生产钨砂150.94吨,产值128.3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3365元/人,产值比1984年增长41.7%,实现利润11.4万元,扭转长期亏损局面。1988年有职工77人,年产量402吨,总产值343万元,实现利税21.7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5800元/人。1990年,有职工270人,生产钨精矿263吨,产值211.2万元,实现利税28万元。
四、萤石矿
1988年7月,县投资390万元,在嵩溪乡塘背村建立萤石矿精选场,1989年7月投产,全厂职工92人,年生产能力1.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