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企业门类
清流乡镇企业是以手工业、农业、副业为基础发展起来,进而扩展到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多种行业,而且乡村之间彼此依托,形成网络和体系。
第一节 工 业
清流县乡镇的木材制品、化工、建材、冶炼、矿产、纺织、电力、农械、食品、造纸、民用等工业是乡镇企业的主体。1978年,社队工业69个,占社队企业总数的64.40%,从业人员1783人,占社队企业职工总数的66.25%,产值296.86万元,占社队企业总产值的73.49%。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大批剩余劳力转向工业领域,加上政府的鼓励扶持,乡镇工业迅速发展,各个产业门类也发生很大变化。1980年,全县社队工业95个,从业人员2663人,产值666.66万元,工业结构由粗加工向精细加工发展,相继开发煤、钨、锰等10多个矿产品。1989年进行整顿,调整工业布局。1990年,乡镇工业2984个,占乡镇企业总数47.72%;从业人员11644人,占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的55.46%;产值19724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9.65%;形成森林、化工等十大工业体系,产品达200个,有19种产品打进国际市场。
一、化 工
化工企业的发展始于70年代,主要有林产、塑料、染料、基础化工4大类,30余个品种。
1970年,温郊公社刘章林等首建松根油厂,生产松焦油,是三明市第一家出口产品的社队企业。尔后,逐渐发展,至1982年,有东华等6个公社兴办焦油厂。1989年达9家,产量3000吨,各地利用当地资源,兴办附属的乌油厂达百家,年产乌油4000吨、产值240万元。
1983年,温郊公社从周宁引进技术和资金,兴办全县第一家活性炭厂。1989年全县增至12家,年产值400万元。
1988年,创建嵩口化学品厂,年产值250万元,主要产品是松香、松节油等。1989年,化工企业达128家,年产值1330.25万元。1990年,达44家,产值2341万元,比上年增长75.98%。
二、建 材
乡镇建材工业主要有水泥、水泥制件、机砖、大理石、涂料等厂。
60年代,社队建材工业主要是砖瓦,大多是长汀等县泥瓦匠来县建窑用土法烧制。60年代中后期,闽南移民迁居清流后也学制砖瓦。70年代,砖瓦烧制厂遍布全县。1986年,嵩口镇与合成氨厂联办水泥厂,年产水泥4万吨,产值250万元。是年有水泥制件企业4家。1987年,县民政局在嵩溪创办大理石厂,由于亏损,1989年,由嵩溪乡经营,年产大理石1257平方米,产品销往全国各地。1988年,嵩口镇引进长乐的资金、技术建立机砖厂,年产砖800万块。产值35万元。1989年,全县有机砖厂8家,产砖4417万块,产值220万元。全年有生产砖瓦的土窑36家,季节性生产的四五十家,产值140万元。1990年,有乡镇建材工业48家,产值796万元。
三、木材 木制品
解放后,乡村所有的竹木资源由集体掌握,木材由林业部门统一经营。1956年,由农业社统一组织木材生产专业队和季节性混合队。1958年,全县创建15个社办伐木场,1960年,由于粮食困难而解散,社队木材生产停顿。1963年,以生产队为单位恢复木材生产。1978年,全县成立12个公社林场,生产木材兼营林。是年,有社队森林工业企业17个,从业人数636人,总收入145.3万元。除木材采运外,社队还生产方料、枕木、板材、切片料等。1983年,有企业25个,从业人员825人,总收入314.21万元。林区乡镇林场都配备有油锯、索引等设备,减轻采运的劳动强度,相对地提高采伐的生产率和木材利用率,产品向精细加工发展,新开发门帘、珠帘、刷柄、地板木等品种。1990年,有木材、木制品企业77个,从业人员2393人,总收入4304.79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52.9%、276.3%、2862.7%,木制品遍及各乡镇。东华乡脱胎漆器厂系列产品60余种,获部优产品称号,畅销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创汇40~50万元。
四、纺 织
1988年,嵩溪乡利用原洪流机械厂礼堂改成车间建立纺织厂,安装织布机26台,生产涤纶白坯布,东华乡兴建针织厂、麻纸厂。1990年,这3家企业从业人员114人,产值629.8万元。
五、食品加工
解放后,食品加工遍及各乡镇,都以自产自销为主,也有投入市场的。1984年,龙津镇创办酱油厂,为全县第一家镇办食品加工业。1986年,长校食品厂兴建。1989年,温郊乡兴办香菇脱水厂,当年生产脱水香菇20吨,在三明市食品行业展览中被评为优质产品,全部出口,创汇108万元。1990年,全县有食品加工企业54个,从业人员129人,总产值237.5万元。
六、造 纸
解放后,土纸生产有新的发展,全县有3个纸业社,8个乡镇企业生产土纸,有固定工人百余人。1957年,产量达6800余担,以当年全县总人口计,每10人拥有一担纸。历经“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竹山横遭破坏,资源渐趋枯竭,土纸生产日渐衰落。1978年,全省评比中,清流毛边纸三号和六号被评为全省标准样品纸,连续三年受到省、市嘉奖。1980年,嵩溪机制纸厂取代土纸生产。1987年,全县仍有25个土纸厂,平均每个厂生产土纸20担。嵩溪纸厂两度技改后,由原来只能生产70克单面光纸型改为生产80克双面光包装纸。余朋乡也建成纸厂。1990年,全县有造纸企业5家,从业人员222人,产值10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