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交通不便,村庄分散,商店较少,农村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的交易多在圩集进行。宋代,清流即有市场,此后,市场逐渐增加,明嘉靖间有太平店、十字街、长校、余朋、白石、吴地、廖源、清口、长仞、坪背、嵩溪、林地、赖家、林畲、围埔、嵩口营、梓材坑等墟集17处。迄至民国时期,除县城外,有嵩溪、林畲、嵩口坪、田口、沙芜塘、芹溪、曾家、罗口洋、洋塘、邓家、长校、龙光、里田、梓材坑、草坪、岭下等16处。此后,随着交通的发达,政区的变更,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的圩场自然消失,有的又重新增加。解放初至1975年,有城关、嵩溪、嵩口、灵地、赖坊、长校、沙芜、林畲、里田、田口等10处。1980年,又增加余朋、李家、邓家等市场。至此,全县构成一个乡镇一个圩集的布局,而且各个圩集均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
清流各地市场交易的多为小商品和本地的农副产品,如粮食、蔬菜、禽蛋、猪肉、土纸、木、铁、竹制农具等,棉布、食盐、百货、五金等人民生产、生活必需品。解放后,集市交易的农副产品品种、数量逐年增加。1954年后,随着国家对粮食、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市场上仅有二、三类农副产品交易,一类和大部分二、三类农副产品由供销社统一收购经销。
195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放宽农村市场管理问题的指示》,对市场商品的限制稍有放宽,除国家统购的农产品外,允许部分土产品进入市场自由贸易。1959年,市场商品大多凭票证供应,城乡集市贸易萧条。1960年物资较为紧缺,黑市米肉等高出牌价10多倍。而且商品品种数量大为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对集市贸易限制过紧,管理偏严,上市品种、交易金额锐减。
1979年起,市场逐步开放,县内外农民和商人涌入各个市场参与交易,集市贸易日益兴旺。当年,全县集贸市场成交额达168万元。猪肉、粮油以及海鲜蛏、墨鱼、水果、香蕉、苹果、布疋、毛棉织品等,品种交易数量大增。各市场上市货物有地产的稻米、黄豆、茶油、菜油、肉食、禽蛋、蔬菜、香菇、笋干、家禽幼畜、茶叶、柴片、木炭、土纸、水果、耕牛、日用杂货以及外来的工业品日用杂品等。80年代起,由于有冷藏库和冰库设备,集贸市场的新鲜海产品墨鱼、生蛏、带鱼、马鲛、海螺、螃蟹以及冰冻家禽、各种内脏等大量上市。1983年,城关市场上市品种达1200多种。1984年又增加30多种,全年成交额504万元。1988年,全县集贸市场成交额5350万元,是1980年成交额的41倍多。1990年,全县集贸市场成交额增至6170万元。上市人员以各墟集附近的群众为主,也有外地商贩。以龙津市场上市人数最多,日平均七八千人,最多达万人。其次,为灵地市场,平均每墟3000~4000人,嵩溪每圩平均3000人,其余均在2000人以下,少的300~400人。
圩市名称 |
所在乡镇 |
圩 期(农历) |
日上市人数 |
龙津市场 |
龙津镇 |
每天 |
8000~10000 |
坪背市场 |
东华乡 |
每天 |
200 |
嵩溪圩 |
嵩溪镇 |
三、八日 |
3000 |
林畲圩 |
林畲乡 |
二、七日 |
2000 |
余朋圩 |
余朋乡 |
二、七日 |
400 |
嵩口圩 |
嵩口镇 |
三、八日 |
3000 |
田源圩 |
田源乡 |
二、七日 |
500 |
沙芜圩 |
沙芜乡 |
二、七日 |
400 |
赖坊圩 |
赖坊乡 |
三、八日 |
2500 |
邓家圩 |
邓家乡 |
一、六日 |
300~400 |
灵地圩 |
灵地乡 |
三、八日 |
4000 |
李家圩 |
李家乡 |
二、七日 |
300 |
长校圩 |
长校乡 |
三、八日 |
2000 |
里田圩 |
里田乡 |
二、七日 |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