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林区公路的发展,始生产松、杂木棍和各种柄类,利用树梢、枝桠生产柴炭,交商业部门收购、销售。70年代初,福建省沿海地区木制品供应紧张,尤其是木锅盖、木盆、水桶供不应求。各伐木场利用梢头木、等外材加工成半成品交商业部门收购。1974~1976年,生产1.2~2米长的小方料5009立方米,产值61.07万元,杂木棍12万根,产值11.18万元,松木棍8800根,产值0.85万元。1977年,县利用小料材、杂木棍同外省开展协作生产。1978年,全县库存小方料9874立方米,其中供销社2749立方米,手管局1130立方米,林业系统1100立方米,各公社4895立方米。当年“小秋收”时一些社队不顾省、地、县三令五申,继续砍伐松木加工小料材。
1980年,部门、单位各自为政,盲目砍树,各找门路,作小料材生意,社队大肆采伐加工。当年全县生产小料材90743.96立方米。全年运销30847立方米,库存积压59896.96立方米。同年2月25日,各县(市)成立林木综合利用经销公司,对林木综合利用产品实行统一经营。经过两次对小料材的“一次性”清理,并成立木竹检查站,设立4个木材检查卡,才暂停小料材砍伐加工。
1982年,综合利用产品按木材生产、造林、竹山垦复任务的比例下达8690立方米任务。全县非规格材统一由木材采购站代购,林木综合利用经销公司代销,林业站负责林政监督。全县共代销14126立方米(包括旧料)。其中社队10704立方米,国营3422立方米,返回社队利润119.37万元。1983年,销售综合利用产品14755立方米,1985年取消木材统购,开放木材市场后,才解决规格材统购价格低、非规格材议价销售价格高的矛盾,消除大材化小材的现象。全年只生产小料材355立方米,松杂木棍511立方米。
年份 |
桕油(吨) |
桐油(吨) |
土纸(吨) |
棕片(吨) |
香菇(吨) |
耕牛(头) |
生猪(头) |
家禽(只) |
鲜蛋(吨) |
牛皮(张) |
杂皮(张) |
1953 |
|
0.18 |
26.3 |
0.1 |
|
|
208 |
|
|
118 |
68 |
1957 |
36.1 |
7.90 |
312.3 |
2.35 |
5.95 |
|
2653 |
1986 |
0.2 |
839 |
808 |
1962 |
28.35 |
4.25 |
63.00 |
3.45 |
0.10 |
43 |
647 |
18101 |
3.6 |
205 |
342 |
1965 |
11.7 |
4 |
119.35 |
2.06 |
1.9 |
68 |
5093 |
270 |
1.35 |
423 |
|
1970 |
49.65 |
4.3 |
131.65 |
4.1 |
9.65 |
17 |
5829 |
2276 |
|
607 |
711 |
1975 |
24.8 |
4.05 |
105.45 |
3.7 |
4.75 |
67 |
7198 |
16813 |
4.45 |
413 |
426 |
1978 |
22.2 |
3.76 |
158.7 |
3.15 |
2.3 |
41 |
9360 |
25492 |
5.25 |
270 |
284 |
1980 |
17.05 |
5.1 |
138.45 |
2.95 |
5.45 |
|
2253 |
35 |
0.25 |
32 |
437 |
1985 |
5.9 |
2.02 |
28.55 |
0.3 |
0.6 |
|
268 |
|
|
|
|
1990 |
4 |
4.4 |
54.5 |
2.0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