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为竹、木、铁制品。解放前,均由个体手工业者生产经营,也有农户请工匠上门制作。解放初,主要组织农具生产的能工巧匠加工中小农具,由供销社对工匠统一组织、管理,实行加工定货,统一调剂。1955年起,逐步推广喷雾器、喷粉器。1956年起,推广销售双铧犁55架,平铧犁30架,深耕犁600架,中耕器12件,点播机50台,因不适宜山地耕作,质量不过关,逐渐被淘汰。1961年,全县供应中小农具29228件。经过不断的改造、革新,中小农具品种、式样都在不断改变。1969年,县龙津机修厂制作的铁步犁,比旧式木犁轻便实用为农民所喜爱。1970年,中小农具销售达11.26万件,其中木器10982件,铁器20907件,竹器35598件。1974年,销售大型拖拉机4辆,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76辆,农用拖车76辆。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和大规模农田建设的开展,1979年,销售大型拖拉机10辆,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213辆,农用拖车213辆,比1974年分别增长150%、180%、180%。随着市场开放,个体手工业增多,自产自销小农具大量上市,1982年起,中小农具销售逐年减少。1985年始,塑料小农具如塑料尿桶、喷雾器等,取代竹木农具,当年供应282件。1990年仅供应中小农具17146件,比1970年下降84.8%。供应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27辆,农用拖车26辆,比1979年下降87.3%、87.8%。
二、肥 料
解放前,农民种田靠天吃饭,肥料仅有农家肥,以猪牛粪、人粪尿为主,也用少量的“热肥”,如黄竹灰、火烧土等。解放后,供销社承担肥料的供应推广。50年代,以供应土杂肥为主,如骨粉、饼肥、硫磺、石灰等。1953年,供应土杂肥38100斤、推销硫酸铵肥38700斤。1957年,推广硫磺蘸秧根插秧,增加水稻秧苗的热性,硫磺销售量大增。1958年,县人民委员会号召社员“吃肉留骨,杀禽留毛”,推广使用骨肥、毛发肥。期间,又在李家、赖坊等地组织农民大烧石灰,当年供应石灰肥23万斤,随着化肥供应量增多,土杂肥逐渐减少。 1960年,县农业部门采取“以地养肥,以肥养地”的措施,大种紫云英。当年供应紫云英种子29200万公斤。1966年,供应紫云英种子38250万公斤,全县种植面积51000亩,占水稻田的三分之一。1974年,县合成氨厂建成投产,基本满足县内氮肥的需要。为摸清稻田土壤,确保施肥的效益,1972年和1979年全县开展两次土壤普查,测定结果:县内耕地缺钾、缺磷面积占耕地总面积90%以上。为解决磷肥的不足,1970年始,农资部门经县革委会批准,利用本地木材资源,向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协作计划外过磷酸钙和磷肥。仅1980年协作磷肥6432吨,钙肥1100吨。1985年始,经营议价议销尿素,当年议价销售786.6吨。1988年始,化肥实行计划分配供应,当年供应化肥21340吨。1990年,供应化肥19955吨,还供应微量元素。为方便群众购买化肥,根据各地交通和仓储条件,在公路沿线设供肥点。至1990年,共有供肥网点63个。
三、农 药
解放前,农民以烟骨、茶饼、石灰等防治田间作物虫害,花工大,成本高,效率低。1954年始,县供销社开始经营推广6%可湿性“六六六”粉剂治虫,当年供应100公斤,农民用蚊帐布或竹筒钻洞撒施。1955年,推广经营“百力生”、“赛力散”等有汞农药浸种,推广使用喷粉器和喷雾器,当年供应54架。1957年后,除虫治病农药逐渐增多,有鱼藤精、敌百虫、乐果、敌敌畏等农药。1965年,推广使用稻瘟净、退灵特、敌克松等防治稻瘟病农药。1971年3月,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停止使用汞制剂剧毒农药。1977年,推广生物制剂农药春雷霉素、井岗霉素防治稻瘟病。1981年早季病虫害严重,农药供应达459吨,为建社以来供应最多的一年。1988年烤烟移栽地发生大面积“地老虎”,供销社从江西调进锌硫磷1100公斤,供应种烟户,使烟叶增产。1990年,农资公司经营的农药品种有:1605粉、叶蝉散、敌百虫、敌敌畏、乐果、多菌灵、硫酸铜等10余种,当年供应267吨。
四、薄 膜
为适应温室育秧和旱地铲秧的需要,1970年始,供销社调进薄膜12.25吨,供应农户。由于货源较紧,为延长薄膜的使用寿命,提高利用率,1974年,长校公社采取挖洞储存薄膜,抗冻过冬获得成功。全县推广这一经验,使薄膜使用寿命延长1~2年。1976年,推广田源公社“胶粘胶补”薄膜经验,全县修补薄膜10.4吨。1976~1977年,从上海、江苏等地调进再生薄膜5.01吨。1978~1983年,薄膜供应均按计划由县革委会批准,由供销社供应。 1984年,推广地膜育秧,为保证育秧需要,当年供应地膜7.8吨。1988年,县农委将春播育秧薄膜提前分配各基层供销社,至6月1日停止供应。1990年供应87.6吨。
五、耕 牛
清代至民国时期,农家耕牛的交易均在市场由经纪人斡旋自由交易。1956年起,全县较大的耕牛市场有:城关、嵩溪、嵩口、沙芜、灵地、长校,由供销社成立耕牛服务部,进行管理,帮助农民调剂耕牛,免除牙纪、牛商的中间剥削。同时,还派采购员到外地购回耕牛,弥补县内耕牛的不足。对购买有困难的农民,由供销社提供租借耕牛使用。当年经营耕牛116头,其中供应61头,租借55头,帮助农民调剂210头。1957年,供应耕牛42头,1958年,供销社养牛26头,供农民租借使用,方便农民。1962年,从南安调进62头,次年调剂41头。1966年,从连城、长汀、宁化等地采购45头出售,又帮助社队调剂266头耕牛。1956~1966年,共组织供应和调剂耕牛762头。以后,供销社停止耕牛采购,耕牛交易由市场调剂。
年 份 |
化肥(吨) |
农药(吨) |
农药械(件) |
中小农具(件) |
薄膜(吨) |
1953 |
19.35 |
|
|
6598 |
|
1957 |
91.35 |
4 |
985 |
18033 |
|
1962 |
358.30 |
11.15 |
65 |
62263 |
|
1965 |
1352.8 |
58.65 |
123 |
101322 |
|
1970 |
3205.3 |
348.15 |
8114 |
112585 |
12.25 |
1975 |
4375.6 |
323.95 |
892 |
107187 |
39.55 |
1978 |
11498.75 |
440.25 |
1080 |
89174 |
75.50 |
1980 |
17776.6 |
411.75 |
991 |
95213 |
79 |
1985 |
13406.1 |
251 |
839 |
48201 |
31.95 |
1990 |
19955 |
267 |
1188 |
17146 |
8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