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 拨
清流县历来有粮食外调。民国30年(1941)成立县粮食委员会统筹粮食,每月调出粮食75吨,民国28~35年,调运出粮食计18450吨。平均每年调运2305余吨。
1950~1956年,外调粮食全部调往永安。1957年起,为照顾农民运粮方便,实行跨县设点,择近而运,县东北粮调运明溪,县中部粮以水路运永安,县南部粮调运连城。调出粮食以稻谷或大米为大宗,也有调入粮油,主要是品种调剂,如面粉、玉米等。
1990年,调出粮食10339吨,调入粮食2611吨,食油244吨。
二、运 输
解放前,粮食外调大部分河运至永安,由驿运站承运,每月接受宁化粮食3000担(今1500吨),组织民船大队,日运60余艘。
解放后,粮食通过水路和陆路运输。
水路运输 主要航道为龙津河。其次为田口河,集运田口、田源、邓家等粮食至沙芜塘,还有嵩溪河。1950年5月,沙芜塘成立县支前指挥部,组织民工、民船调运公粮,召集清流、宁化、连城、上杭、闽清等地民船40余艘运输。当年,运输粮食1500吨。1951年,全面修整龙津河各滩,重点整治九龙十八滩,对当时河运粮食起到重要作用。1952~1961年,每年平均河运粮食1675吨之间。1957年达3250吨。随着境内公路的开通,1959年后,粮食调运基本被汽车取代。1965~1974年,每年调运粮食都在250~300吨之间。
陆路运输 解放前,只有连城途经长校、里田、宁化的一段公路,大批粮食靠人力肩挑送至安砂。为减轻农民负担,1951年,把嵩溪各点的存粮改运嵩口、邓家;赖坊存粮改运沙芜;除梧地存粮仍运安砂,其余均就近运输,以每天运粮民工可以往返为原则。1955年夏,清流城关至安乐的公路修成通车,开始汽车运输,翌年,清流至三明公路竣工,开始运输粮食。1958年,始有独轮车和双轮车,至1961年,共运出稻谷7435吨,县内集运11140吨,共运稻谷18575吨。
1962年,成立嵩口、城关运输合作社,全县拥有胶轮板车776辆,开辟板车路9条,全长235华里,调出粮食1140吨,节约22421个劳动日。1970年,农村始用机动车和拖拉机运输,粮食运输全部用汽车。同时,调整粮食流转方向,如邱磜、池丰、嵩口粮食原调荆西,全程124公里,改运永安全程86公里,每吨节约运杂费12.2%,年运量1510吨,节约8552元。1975年始,全部改用汽车运输。1990年,年运量8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