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厅组织动员沿海地区知识青年140名到清流县支援山区建设,分配到各公社插队落户,既当社员,又担任半耕半读学校老师,称“志愿兵”。以后对这批知青每年均加以选调,有的当工人,有的转为公办教师。
为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1969年,由省革命委员会统一安排大专毕业生25名、中专毕业生133名到清流县农村插队,参加生产劳动锻炼,按规定发给工资,与社员一起参加劳动的可评工记分,享受生产队分配待遇。同年6月,县内3所中学首批动员城镇户口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城镇居民330人到农村插队。9月,省“三○办”组织福州地区知青257人到清流县农村插队落户。10月31日,接受泉州地区的各届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1307人来县插队落户。安置在14个公社51个生产大队。按照省市规定,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生活待遇,发给每人车船旅运补助费5元,外地区的每人20元,被服用品补助费每人15元,建房修房补助费平均每人200元,添置农家具补助费每人50元,生活补助费第一年每人每月12元、第二年每人每月8元,医药费每人每年8元,学习资料补助费8元。下乡当年由国家供应口粮一年,全劳力每月33斤,半劳力每月30斤。1969年国家下拨给清流县知识青年安置经费计18万元。
1972年,全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达1916人,其中泉州地区的1320人,福州地区的358人,本县238人。至1979年,全县上山下乡插队人员共达3904人,分布在14个公社95个生产大队。国家累计下拨知青安置经费达98.22万元,为知识青年新建修建住房995间,建筑面积达17141平方米。建立集体插队知青点71个,安置894人。兴办知青场队4个,安置117人。兴办农林场、耕山队5个,安置38人。知识青年在农村有宿舍、食堂、学习室、文娱活动室等。□埔知青点还有电视机、缝纫机等。有176名知青积极分子出席市县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有68人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504人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71名参加基层各级生产领导班子。
1970年起,知识青年陆续选调招工1905人,招生216人、参军120人、提拔干部11人、病退回城安置190人、转移外地147人,其他原因调离农村的316人,至1980年全部知识青年选调安置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