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一中前身是清朝龙津书院。民国17年(1928),筹办县初级中学未果,改办县师资传习所,招收学生40人,学制3年,第一期9名毕业生于民国20年毕业,后停办。
民国29年,创办县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教职员9人,招收学生40名。民国31年,创办清流县简易师范学校, 年招收100人,次年和农校合并,保留简易师范学校名称,农校建制撤销,成为简师的附设农职班,农校三年级学生继续读农校课程,于民国33年毕业;农校二年级学生并入简师读简师课程。民国35年,简师改为清流县初级中学,教职员14人,学生100多人。1949年停办。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复被国民党驻军破坏的校舍,1950年4月恢复上课,有学生50人,教师6人。1957年,建立县初级中学,全校有教职员23人、学生323人。1958年秋开办高中部,改为县第一中学。当年有8个班、学生478人、教职员工31人。1959年,清流县与宁化县合并,清流一中改为清宁二中,高中部并入清宁一中(宁化),1961年,复称县一中, 当年招高中新生48人。至1965年,毕业两届高中生共69人,考上大专院校的19名(其中第一届毕业生36人,考上大专院校的11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停课“闹革命”,学校设备、图书、仪器遭到严重破坏。1968年6月遭特大洪水袭击,唯一的教工宿舍被冲垮,继而礼堂失火,图书被焚烧殆尽。当年11月,工宣队、军代表相继进驻一中。1969年,成立校革命委员会,继而学校复课,将中学6年制改为4年制(初、高中各二年),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农业基础知识、工业基础知识等,开设外语、历史、地理课程。1977年后,教学逐渐走上正轨,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恢复升学考试制度。1978年,该校被定为三明地区重点中学。1981年,被定为省重点中学。1990年考上大专院校的学生104人,中考及格率和优秀率分别提高到90.1%和63.8%。是年,全校有教学大楼、图书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及科学大楼等,建筑面积16494.6平方米。电化教学仪器有录像机、彩电、投影仪、录音机、广播设备、摄像机、物理实验仪器,价值36692.08元;有各种模型及标本125件,价值3045.08元;有图书2.4万册。高中、初中共有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50人,专职教师111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43人,大专毕业65人)。
1972~1990年,该校有初中毕业生4230人,高中毕业生3375人;考上大专院校的657人,考上中专的3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