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0年(1931),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清流,建立县苏维埃政府后,创办工农夜校20余所,并在小学兼办妇女班(夜校),组织农民学习文化知识,读《识字课本》、《平民课本》、《自然常识》、《珠算》等。民国23年,国民政府实行《义务教育法》,在各乡创办短期民众小学,称中山民众学校,强制9~45岁的文盲分期入学,成年人要接受3个月的文化教育和军事训练。民国25年,成立义务教育委员会,组织巡回教学小组。全县分为59个学区,各乡成立义教委员会,第一期各乡办19所短期小学,27个班,学生1266人。民国27年,原有的中山民众学校、中心民众学校、短期小学和简易小学等一律改称为战时国民学校,要求三保设一校,增开军事课,分3期组织9~45岁末入正规学校的儿童、成人、妇女入学。全县8所流动性中山民校,据第二、三、五、六、八等5所中山民校统计,在校学生1240人(其中男成人23个班、758人,妇女10个班、184人,儿童10个班、298人)。
民国29年,实行强迫民众入学,对未及时入学者限期入学,违者予以罚款。民国30年规定:全县有条件的乡村都办战时短期小学,妇女班是半日制、成人班读夜校。民国33年,全县办21所战时国民学校,设30个班,有学生2340人。民国37年,全县有成年文盲、半文盲27648人,进夜校成人1942人,占成年人文盲数的7%。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大力发展成年教育,积极开展扫盲工作。1952年,全县16岁以上农业人口32760人,文盲、半文盲占91.3%。当年10月,县文教科在城关、长校、嵩溪和县直机关进行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试点,共招收农民、乡村干部、机关职工中的文盲250名,经6个月左右业余学习,于翌年8月经考试验收,给予符合脱盲要求的144名学员颁发脱盲毕业证书。秋收后,速成识字法在全县推广,各乡共办冬学民校107班,有学员2827人,配备专职教师15名,兼职教师58名,另有民师74名。1954年,县成立冬学委员会,举办冬师训练班,123名扫盲骨干参加训练。当年参加冬学民校扫盲的农民达2500人。1956年,参加冬学扫盲人数达5380人,脱盲347人。1958年,各乡各村都办起夜校和扫盲班,林畲公社自编教材第一、二册,还创造许多识字方法,如挂识字牌,见物识字,送字上门,带字上山下田等,出现许多夫妻考字、婆媳互助、三代同学的动人事迹。该乡岭官村坚持8年的“铁民校”,受地区表彰,是年,全县全、半文盲23174人,有18562人参加学习,占全、半文盲总人数的80%。
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业余教育停办,1964年重新开办,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开设相应课程。1965年,全县有初中班11个,学员229人;政治班7个,学员268人;应用文班7个、学员112人;农技班2个,学员29人;财会班7个,学员178人;民师进修班1个,学员40人;扫盲及高小班56个,学员1107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农民业余教育停办。1970年,各公社相继办起政治夜校,当年,全县办政治夜校19所,共22个班,有学员429人。1972年,全县办农民夜校185所,有学员3806人;办扫盲班150个,有民办教师167人,学员4549人。1973年经三明地区验收,古坑公社早禾排生产队成为全县第一个无文盲村,受到地、县表彰。1977~1979年,全县共扫除文盲5593人。
1980年后,文盲人数减少,农民不但要求学文化,而且要求掌握科学技术。1983年10月后,各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业余教育,农村共创办农民夜校112所,参加学习的农民达3000多人;当年,全县有200多人参加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1985年2月统计,全县青壮年农民38464人,非文盲31173人,占81%;全半文盲7291人,占19%。全县105个行政村,有93个村办起民校,文盲班学员3523人,技术班学员636人。灵地乡文化技术民校受三明市表彰。1987年全县乡办学面达100%,村办学面达88%。经验收,全县非文盲率达90.2%,达国务院规定的基本无文盲县标准。1990年,各乡镇均有文化技术学校,当年,本县扫除文盲965人,尚有文盲9620人,占少青壮年人口总数的13.9%。
1990年,全县举办扫盲班129个,参加扫盲学习的2281人,脱盲1900人,完成省市教育部门下达任务的198%;办巩固提高班53个,学员达950人,经考核全部合格。各乡镇还注重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共开办技术培训100余期,参加种植、养殖等各种专业学习的达6000余人次。当年清流县被评为市扫盲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