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县学、书院、私塾等课程以儒家学派的经典为主,蒙馆读《三字经》、《增广贤文》、《干字文》,经馆则读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民国8年(1919),开始采用新教材,高小课程有国文、修身、算术、历史、地理、唱歌、体操、图画、手工等。国文课的课文都是文言文。国民17年才改用白话文。当年开办的县初级中学,设有公民、国语、数学、历史、地理、外语、动物、植物、图画、音乐、体育、生理卫生等科。小学课程有国语、算术、图画、音乐(唱歌)、体育(游戏)、常识、自然、劳作,6年级加设珠算。民国25年开办的短期小学只设语文课,以识字为主。初中还设童子军课,毕业班设军训课。
解放初,小学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唱游、工作等科目,全日制中学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中国革命常识、时事政治、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科,毕业班取消军训。1953年,生理卫生改为卫生常识,减去时事政治和外语。1955年,按照新的教学计划,小学开设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唱歌、图画、手工劳动(后改劳动课)等课程。1956年,中学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科。中国革命常识改为政治常识,初三增设工农业基础知识。1957年,小学增设周会课。翌年,中学的政治常识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增设劳动课。1959年,小学增添课外活动课(包括队活动、班会、校会、课外阅读及其他文体活动等),语文课分为阅读、作文(三年级以上)、习字,高年级增加珠算课。
1968~1976年,小学设政治、语文、算术、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中学设政治、语文、数学、农基、工基、军事体育等课,历史、地理、外语被取消。政治、语文没有统一教材,主要学习《毛泽东选集》(乙种本),作文内容多为社会调查、村史、家史、厂史等的写作。理科偏重于实用技术、如农技测绘、土壤普查、兽医等,忽视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学。
1978年,使用全国统一教材,小学开设语文、数学、自然常识、体育、唱歌、图画、地理、历史、周会、班队活动、劳动。每周总课时一、二、三年级各24节,四、五年级25节;初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高中则减少生理卫生、音乐、美术。1980年小学增设思想品德课。1985年,修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常识,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
1977年,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后,分文史、理工(包括医农)二大类进行考试。是年,各中学高中毕业班分文、理科上课。文科不学物理、生物、化学;理科不学历史、地理。高中进入高二分文理科上课。1985年起恢复高中三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