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县内中学和有条件的小学先后建立劳动生产基地。1959年,各校大办工厂和农场。当时的清宁二中(即原清流一中)在离校3里的东门桥下和8里外的牛屎塘建立两个农场,种田20多亩。1974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学校共种水稻37.5亩、地瓜杂粮51.5亩、茶叶甘蔗26亩、油菜8亩,还饲养黄牛两头。三中办起教具厂和肥皂厂。林畲公社向阳小学和长校公社竹青背小学,通过勤工俭学,做到小学生免费入学。1978年,县内75所学校统计,共有农林基地249.6亩,1981年,45所学校共办工厂(车间)5个,有农场耕地193.6亩。
1983年,县教育局建立勤工俭学管理站,当年,有110所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有工厂车间13个,学农基地81个、耕地238亩。收入经费用于教育补助,改善办学条件、集体福利。1989年,清流县勤工俭学做得较好,居全省第22名,居三明市第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