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多年前,清流就有人类劳动繁衍,创造灿烂的文化。隋唐之际,中原汉民大举南迁,间接或直接进入清流,形成清流独特的方言民俗和传统意识的客家文化。至宋、元、明代,随着经济的发达,科举的推行,清流的文化进一步发展,儒学经典、地方志乘等相继刊行问世。明代诗人裴应章、清代画家郑珏、书法家陈荣□等,都在清流的文化史上留下璀灿篇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革命政权的建立,苏区革命文化以各种形式教育团结民众,打击敌人,激励工农大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清流革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抗战时期兴起的话剧、歌咏等文艺活动,极大地推动抗日救亡运动,鼓舞人民的抗日热情。
解放后,县委和政府把文化事业视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文化建设不断发展,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文学、戏剧、艺术、摄影等活动,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部门备受摧残,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文艺工作者又展开大规模的活动,大力发展民间文化,基本形成县、乡、村级的文化网、通讯网、广播网、电视网。文学、新闻、广播、电视都有较大发展,对县内的文物、古迹、名胜,则在全面调查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和保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