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电 影 |
[来源:清流县志]
2011-06-11 15:32:0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
民国26年(1937)冬,福建省教育厅电影巡回放映队来清流放映抗日宣传片,在县城明伦坊火烧坪放映无声电影,内容为“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军侵占东三省,以幻灯字幕说明影片内容,观众约2千。后分别巡回长校、嵩溪、灵地各放映1场。这是清流群众第一次看电影。 1952年春节期间,福建省教育厅电影放映队第2分队,经宁化转明溪至清流,在城关城隍庙放映16毫米片《白毛女》、《大西南凯歌》1场,观众千余,此为清流人民看有声电影之始。此后,省电影放映小队每年按季度来县巡回放映。1957年,龙岩专区第57放映小队下放清流,固定为本县巡回放映队。1958年成立清流电影放映管理站,设站长、放映员。电影院设人民会议厅,配备35毫米提包机1套和16毫米流动放映机,并设流动放映队。每季度有两部影片下乡巡回。1966年新建西门电影院,电影放映增至3队,人员13人。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电影放映中断。1969年恢复电影放映,内容仅放映“文化大革命”新闻简报和样板戏。1972年为普及农村电影,8.75毫米片农村放映队增至5个。地区电影公司始调入几十部以样板戏和国产故事片为主的影片拷贝。1972年起,对农村按放映点安排放映场次,大放映点每月1次2场;中放映点2月1次,每次2场;小放映点在照顾各放映点基础上,每季度安排1次2场。各放映点票价分别为3分、4分。1974年全县15个公社各有放映队。1978年,改革电影管理体制,发展16毫米片和8.75毫米片为单位的个体承包放映队9个。1981年改设清流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库存影片达200余部。设专职发行员阳管理员。1984年,全省进行片租调整,原四种放映点照顾办法一律取消,按16毫米复制片每场收8元,8.75毫米片收2.5元,16毫米新片租和售票点实行浮动,除李家乡16毫米片收17元外,其他一律收16元,宽银幕片收27元。调整后,人口少的边远村农民因看电影经济负担重,出现空白放映点。为纠正这偏向,1987年起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制,进行“双改”、“双增”、“一普及”,即按各放映点每季度安排场次,以实际场次、人次片点承包;做到大中小放映点长短片照顾均衡,不空点缺场,当年全县40多个放映单位放映10172场,观众达477万人次。 1987年增设城关龙城影剧院和3座乡镇影剧院,并分别增设16毫米片队35队8.75毫米片队10队,厂矿35毫米片队2队。至1990年,全县有电影放映队47队,5座影剧院,放映人员86人,放映电影7805场,观众达239.95万人次,收入41.97万元。 电影机器设备有:松花f502fG—35m/m座机8台;井冈山fe—104×□35m/m750W氙灯机2台;解放103AB至—C一35m/m提仑机4台,井冈山163一人至162m/m750W氙灯机2台;长江f16~4A机16台,7一G16—3至放映机2台;红旗f16—71Ⅱ放映机7台;红旗f16一GS酉—至放映机7台;f8.75联合设计放映机14台;福建8.75放映机1台。
表25—5 |
1980~1990年电影放映情况统计表 |
|
年份 |
放映单位 |
放映场次 |
观众数(万人) |
放映效益(万元) |
1980 |
30 |
10.104 |
580 |
23.172 |
1981 |
30 |
10.468 |
628 |
25.827 |
1982 |
33 |
9.947 |
582 |
29.001 |
1983 |
38 |
9.302 |
499.72 |
24.35 |
1984 |
47 |
10.684 |
512 |
30.55 |
1985 |
46 |
10.665 |
478.00 |
32.03 |
1986 |
46 |
10.089 |
463.52 |
33.60 |
1987 |
42 |
10.172 |
477 |
33.4 |
1988 |
33 |
15.298 |
624.29 |
36.28 |
1989 |
31 |
8.202 |
275.5 |
41.13 |
1990 |
47 |
7.805 |
239.95 |
41.9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