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音广播
民国时期,清流县仅县政府一架干电池收音机,收录时事新闻后誊写成壁报张贴。
1952年,设收音广播站,有30瓦直流收音机1台,专职收音员1人,收录上级电台新闻信息,用蜡纸誊印传送机关团体。
二、有线广播
设施 1956年2月,城关架设第一条广播喇叭专线,安装42只喇叭。1957年1月26日正式向全县农村广播新闻时事,每周二、四、六、日晚7时至9时30分为播音时间,转播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农村节目和本县综合节目,播送时不通电话。广播设备仅250W机1台,架设城关至嵩溪25杆程公里广播专线,并借用电话双线170杆程公里,安装广播喇叭470只。1968年,全县有75个大队202个生产队通广播。29个大队通广播专线,共计自行架设公社至生产队广播专线88杆程公里;利用邮局电话线从县至公社广播线186杆程公里;公社至生产队广播线254杆程公里。安装喇叭755只,有扩音机3台,功率达1150瓦。1969年,灵地公社建立第一个公社广播放大站。至1971年,全县各公社均建立广播放大站。1973年增置收讯机1台,功率由原750瓦提高到1000瓦,13个公社实行“两网合一”,广播载波化,2个公社和8个大队实行一级广播载波化。1974年基本完成农村广播专线架设,全县532杆程公里,其中,县至公社238杆程公里,公社至生产队294杆程公里。1979年农村广播喇叭发展至7634只。
1985年12月,赖坊乡成为全县第一个村村通广播乡,全县由县至乡的广播专线达162.8杆程公里,乡至村广播专线86.3杆程公里。1988年9月,由县财政投资8.54万元,革新农村有线广播,开办调频广播,采用无线调频取代广播专线传输由县至乡镇的广播讯号,用50瓦调频发射机,一台放在县站机房,覆盖县城,一台放在莲花山,差转县城向全县15个乡镇发射的县站广播,二座调频发射机总功率为0.1瓦,平均每天播出约6.5个小时,1989年元旦试播。1990年,乡至村广播专线195.7杆程公里,总计安装喇叭3970只,村区广播率达90.5%,喇叭入户率69.5%,形成较为完善的广播网络。
广播节目 50年代,广播节目:每逢星期二、四、六、日晚上播音1个半小时,除转播中央台、省台新闻和农村综合节目外,还组编本县音乐节目。1960~1965年,播音时间改为星期二、四、六、日早晚二次播音2个半小时,增办清流县综合新闻节目。1966~1976年,改为每星期二、四、六早、中、晚三次播音,全天3个半小时;转播中央台、省台新闻节目,并结合本县情况广播全国“文化大革命”动态、春耕、“双抢”大忙季节生产情况和农业学大寨栏目。
1980年始,持续每天早、中、晚三次播音3个半小时。增设“本县新闻”、“为您服务”、“本地文艺”等栏目。1988年,加强编采、播音力量,社会投稿率增多,自采稿件300篇,用稿率达70~75%。此外,每月该站自编稿40余篇,年自播稿500余篇。新闻播放中,每天有可收听性较强的地方新闻10分钟,采取以现场录音和配乐通讯播送。1989年,增办“市场信息”、“农科知识”、“形势教育专题”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