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节日
灶神上天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送灶神上天。家家户户锅灶台上洗刷得干干净净,傍晚点烛烧香,用素供祭祀灶神,燃放花炮,焚化灶君神位,祈求灶神上天报奏好事。
年假日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俗称年假日或洗尘扫屋日。当日早晨,各家从上到下扫除清洗室内外,清除污垢,准备过年。各姓氏房族在祖祠悬挂祖先画像,直至正月十六日,表示对祖先的缅怀。是日起至除夕,亲朋戚友互送年礼。各家陆续开始油炸豆腐、麻蛋、蒸年糕。凡有丧家庭孝期未满周年者,过年不能炸豆腐、麻蛋,由亲戚朋友送上麻蛋、豆腐。从这日起,各家各户忙着准备过年。
除夕 即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为“大年日”。凡外出男女,都要在这日回家团聚。是日大早,户户点烛烧香,鸣炮宰鸡,门窗、屋柱、桌凳、米缸都贴上红纸条,厅堂、厨房分别贴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四季发财”,谷柜贴上“人寿年丰”,“五谷丰登”等红帖,以示欢庆;午前,用三牲酒醴祭祀祖先和灶神,敬请灶神回宫司事。入夜,各家普遍以鸡、雪薯或萝卜燉肉,蕨粉包和家酿红曲老酒为食料,团圆过年。长辈上座,儿孙左右相陪,老人吃鸡凤尾、小孩吃鸡腿。饭后,在房间、厅堂、祖先神座、灶神等处分别点上岁灯(茶油或菜油灯)放串花炮,尔后关上门户,称“封岁”。封岁后债主不得上门讨债。当夜,各房族子孙在祖祠守岁。年初一最为隆重。当天,全家早起穿戴新妆鸣炮开门,燃点香火敬神。早餐吃素食,以桔饼配茶,后安排茶点、酒食,等候亲朋上门拜年,儿孙小辈分别往各亲朋处回拜。女性不能同去。当夜仍点“岁灯”鸣炮,谓“安新年岁”。
年初一是全年开头,万事讲究吉利,以祈一年好运,红包兆吉,忌说不吉利话,特别忌说带有“无、倒、绝、病、苦、死”等字眼的话。忌扫地,有“年初一扫地,全家不留财”之说。年初二早起,则从大门顺次扫地入屋内,称扫财进家。未出年假(年初五谓出年假)不探望病人,不与丧事孝服未满期的亲戚来往拜年。
解放初至70年代,亲朋来往拜年习俗逐步减少,改为机关、学校、团体拜年,敲锣打鼓向军烈属拜年。80年代拜年习俗恢复,并兴起男女同时出门拜年的新风尚。
立春 又称“交春”。全县民间极为重视,立春前夕,家家户户门前插柳枝、竹叶或其他常绿树叶以示春天到来。是日农家不作重活。立春时辰户户点烛烧香,鸣炮迎春神,祝四季平安,并倒贴“春”字于门窗等处,谓之“春到”。在谷仓,米柜,厅堂,厨房,猪、羊、牛栏等处分别贴上“春到财来”、“四季平安”、“招财进宝”、“六畜平安”、“六畜兴旺”等春贴。接春后,邻居亲朋互祝新春,饮春酒。
元宵 全县城乡于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五日分别举行不同形式的游花灯、游神、做春祈醮等元宵活动。其中,城关八坊各坊每年轮值执事,正月十五日在城隍庙建春祈醮,送瘟神和摆宴席散福。送瘟神要用“瘟船”,瘟船用长约1.5米,宽、高均1米的木架,外用谷笪裹成船状,糊上五色纸张,用纸扎一排马、牛、羊、鸡、犬、豕立于船上,船腰穿一根抬扛,正月十五日上午,全城民众以纸钱包卷家养禽、畜毛,煮黑豆,芝麻及头发等,象征瘟疫病源投入“瘟船”。午后,醮坛九响土铳齐响,由执事扛抬瘟船和城隍菩萨等三尊神像,喊声震天冲出庙门,急步绕县城街道游走一圈,直送至东门河边。此时,沿街住户、商店鞭炮震天价响,以示“驱瘟”。道士在河边画符念咒,宰猪祭神后,四个善凫水的男子赤身抬起瘟船送至河心,点上火,让“瘟船”随水流逝。晚间,执事各坊家家设宴,称“散福席”,亲朋无需送礼,只道贺即可入席,即使素不相识的来客登门道贺也可就席。客人此来彼去,络绎不绝,称“散福”。解放后,此俗废弃。
嵩溪、长校乡的元宵活动别具一格,正月十三至十五日一连三夜大闹花灯,数十、百盏各式花灯分别安装在长一二米的木板上,两端钻一洞装车杆塞,使之相互连接,灵活转动,首尾两块分别扎上龙头龙尾,夜晚游灯时缀连成一条长龙,灯光闪烁,鼓乐悠扬,甚为壮观。
惊蛰 农家惊蛰日于房前屋后、柱头、门槛、厨房、牛栏、猪圈、鸡舍撤石灰驱虫蚁,谓之“撒惊蛰”。
清明 是日家家做米棵,备三牲,祭祖扫墓。赖坊乡清明祭祖扫墓时,家中来客和过路人均可分享一份供祭粿肉。解放后,机关、学校则组织人员扫烈士墓。
立夏 是日家家做立夏丸吃食。凡有丧事家在孝服期内不能做立夏丸,亲戚朋友相互馈送。养牛农家此日早餐给牛食“硬饭粿”或称“禾头粿”(夹生米饭揉成团)。相传,立夏始,牛进入大忙会向人借力,人人须早起以免力气被牛借去,因而此日农家老小都提早起床。
端午节 五月初二日起,各家陆续裹粽。初二至初四,亲戚朋友相互送节礼,秋冬娶亲向女家送大节礼。各家在大门悬挂菖蒲、艾叶、葛藤,儿童则佩带香包以驱邪散暑。中午需饮微量雄黄酒。午后,用香藤、艾叶、菖蒲烧水供老小沐浴,浴后吃香藤艾水蛋,这有去风湿消暑之功效。同日,城关坪背、嵩口上坪、□埔、田口、铁石等地有龙舟竞渡活动。
民间有端午备草药习惯。每于农历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四,草药入城集成专市买卖,甚为热闹。草药以鱼腥草、五爪金龙(仙鹤草)、夏枯草、车前草、葵艾为多。各户购买或自备草药,供一家全年之用。
尝新 农历六月小暑,新禾登场起开始尝新。以“六月吃辰,七月吃卯”(即“辰”日、“卯”日)为节日,多数在六月辰日,少数的推迟到七月。尝新禾比较简朴,有“一盘瓜果一盘茄,公公婆婆尝新禾”之说。所食之物以新禾米做饭做粿为主。
六月六 民间称童子节。意为“童子神下降,爱玩好吃,万事不占忌”。此日,为裁制或晾晒老人寿衣寿鞋、或为移放寿木吉日。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家家做米粿办酒菜。当日午后至傍晚,各户在自家门前或路口摆三牲酒醴祭祀亲人鬼魂,焚烧纸钱祀奉亲人。县城此日早晨,家家为儿童雕制茄子灯;黄昏后,农家青少年挥舞新稻草扎的“杆龙灯”穿街过巷,玩至深夜后,掷入龙津河,以庆新禾丰收。宋至民国间,每隔三年由县衙主办,请和尚于此日作普渡道场,祭度孤魂野鬼。民国36年后此举消失。
中秋节 民间有“饱重阳饿中秋”之说。中秋节饮食简朴,城关以吃月饼为主,各家按人口多少将月饼切成小块分给全家老少,以祈全家团圆。农村有宰鸡、做米粿的。80年代,亲戚朋友也互送中秋月饼。
重阳节 各乡习俗不同,九月九日这天,城关主食为猪肉雪薯煮粉干;中南部农村普遍为蕨粉包;西南部农村为牛肉煮粉干;嵩溪乡则做米条粿。80年代将是日定为“老人节”,城关及乡镇所在地在重阳日开展老人登高、游园等体育活动。
冬至 又称“冬年”。民间传说冬至日是皇帝过年日,皇帝过年吃鹿肉、象肉,百姓则在这天进补,吃狗肉参茸。冬至日,城乡民间普遍酿过年老酒,有“冬至酿酒满天香”之说。
二、神会庙会
解放前,清流城乡40余所庵堂寺庙,各有不同会期。会期届至,各户人家宾客云集。举行迎神、花灯、演戏等娱乐活动。
正月初六,为金莲寺的古仸会。届时县城民众及民众案社以仸幡、彩旗、鼓乐开道,铳声盈耳,鼓乐喧天,结队进香。异地香客络绎不绝,气氛热烈。六月十八的罗汉会,更是别具风采。城乡妇女于十七日午后起,成群入寺,十八日凌晨,老少妇女纷纷挤向罗汉殿争烧头炷香,烧罗汉衣、罗汉塔、罗汉钱。一天会期,拜罗汉的川流不息。
夏历二月二十五日至三月初一,为县城城隍庙会,每夜游花灯,戏班登台演戏,热闹非凡。至二十八、二十九日抬着城隍游街,人们踩高跷,扮装牛头马面表演神怪故事。夜间,大街小巷竖立冲天火把。庙会期间,邻县宁化、明溪、连城、长汀及江西、浙江、广东等地不少商客赴会,开展物资交流。
四月初三日,迎大丰山欧阳真仙入城,至五月初三出城,会期一个月,街道及居民、民众戏社、神案分别建醮一天。街道及民间戏曲社、神案在建醮时均举行仙公游街仪式,并集全城古董字画和各种花卉摆“五坊”,香客川流不息,各地客商云集,非常热闹。
八月二十八、二十九日(月大二十九、三十日)为县城樊公会。八月二十四日夜就开始游花灯、龙灯,二十五日起戏班演戏。二十八、二十九日为正会期,樊公游街时演神怪故事伴游,鼓乐彩旗,浩浩荡荡。晚间,大街小巷火把冲天,戏班通宵演戏,称“穿台戏”。人流昼夜不息。邻县宁化、明溪、连城、长汀及江西、浙江、广东客商纷纷赴会。参与商品交易,形成本县一年一度的贸易盛会。50年代末,人民政府改原二十八、二十九日樊公庙会期为全县物资交流会,盛况更是空前。
每年九月二十八、二十九日为嵩溪五通会。从二十五日夜起,戏班连台演戏。二十八、二十九两日为正会期,人们抬着五通菩萨游村,有神怪故事、花灯、桥灯表演,至十月初三日结束。庙会期间,异常热闹,各地商贾云集,形成一年一度大型商品交流的集市。解放后,改五通会期为耕牛交易会。会期届至,商业、供销、文化部门组织各类文娱活动。
此外,三月十六日为林畲赵公元帅会、八月初一为长校贵人寺弥陀会、五月二十五日为田口五谷仙会、七月七日为灵地乞巧会、四月月初八为嵩口龙峰寺弥陀会等,这些会对乡村人际感情的沟通和物资交流均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