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婚 嫁
清流的婚姻历来以“妻早、子早、功名早”为福,20未嫁的女子不能在娘家度除夕。婚嫁有“六合亲”、“半路亲”、“童养媳”、“等花”、“入赘”、“女招郎”、“纳妾”之分。解放后,一些地方仍有“等花”、“童养媳”。“纳妾”已废除。
六合亲 为明媒正娶。由男家托媒人向女家求婚,女家同意后开出生庚八字,谓之“出八字”。男家接八字后,请算命先生推算或拜神问卜,并将“八字”(称庚帖)压于灶神位前,倘若三日灶灯明亮,“可以做种”,便托媒人议聘定婚,否则退还“八字”。议聘时,女家依例开列礼单,称“草单”。聘礼除聘金外,以猪肉、鸡、鸭、目鱼、蛏干、酒米、桔饼为主,北里、堡里需加牛肉。对聘礼经三议增减,双方同意后再正式写上红帖。随而男方择吉日送红帖,俗称“脱鞋样”。送聘时需用礼盒交上聘金半数,外加若干斤鸡、鸭、猪肉、糖饼和红包为庄盒礼。男家决定娶亲日子后,提前半年或三个月择吉日,将娶亲日子课送女家。送课时需交清聘金尾数并另加红包和若干鸡、鸭、猪肉、糖饼作“庄课礼”。女家接课后,除有突发重大事故可提出推迟于归日期外,一般不得辞误。而后,女家请女婿上门。正娶完婚,称归亲。归亲日,男家张灯结彩,喜客盈门,女方出嫁前一天称“送花”,“起轿日”。城乡分别为送凤冠即“送花”,和“起轿”。城区是日午前送花(凤冠),农村则在午后,由媒人领着新郎和接亲人众至女家接亲。新娘在当天需沐浴更装,穿上红衫红裤红裙红鞋红袜,戴凤冠、披霞佩。宴后新娘坐上厅堂正座,凌驾米斗,然后,端上白米饭,父母兄弟各给新娘喂一口饭一口酒,称“把盅”。吉时至,新娘哭别父母兄弟,盖上遮羞红纱头巾,出门上轿,娘家即关上门。“不哭泣、不关大门娘家不发”。花轿到男家门前停下,待年月先生在轿前撒茶叶米和古钱,宰猪庆轿后方可扶出新娘,出轿后由一人撑伞、一人擎米筛遮盖新娘头顶,两人交替铺草席入大门,领新娘进新房。“新娘未拜堂前不可头顶天脚踩地”。新娘入家门时男方父母应回避,忌翁媳相冲。新娘入新房后父母方可露面。
拜堂 新娘迎归之后,男方在厅堂祖宗神位前点燃红烛、高香,摆上“三牲”茶酒,铺上红毡拜垫,在喜炮声中新郎新娘并立礼拜天地,礼拜祖先,再拜父母,后夫妻交拜。嗣后,新娘见客,由一人领着先拜舅父母,并依次由新郎奉茶、新娘揖礼,拜见众亲戚,众亲分别给新娘送上见面礼。当午“设拜堂酒”,舅父母为尊坐首席,各至亲按辈份由主事人安排上座。席间,新郎新娘均要到各席前敬酒,答谢亲友百客。
合雹 拜堂的当天夜里,闹房之后,洞房点起红烛高香,燃放喜炮,由长老领着新郎新娘进洞房,并一手端着盆鸡,一手提着酒壶,新郎新娘各吃一只鸡腿,交换着各饮一杯交杯酒之后,关门就寝。
次日为“三朝”,新娘去掉凤冠,下厨房煮食。午前,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答谢父母,称“回面”。当日下午回家。晚间男家宴请厨师,表示感谢。
半路亲(即二婚亲) 男丧妻再娶,女丧夫再嫁叫半路亲。女丧夫守孝三年之后,经亲族允许,男女双方同意,女祭奠亡夫灵位后,脱去孝衣挂在灵前,待夜半人静,只身至三叉路口,脱下外服鞋袜,置于亡夫家方向焚化,更新衣著,静悄悄上便轿往新夫家而去。男方在新妇未到家前,焚化亡妻灵位,从边门接新妇入室,不举办婚礼和酒宴。
纳妾 男子已婚,再娶一妻房,称“讨小”。迎娶之日乘便轿由边门入屋,不行婚礼,简办酒席。解放后这一陋俗废除。
“等花”、“女招郎”、“人赘” 夫妻生女未生男孩或抱养女婴,称“等花”,即等郎妹。或在生女或养女长成后招入未婚男子承宗接祖,称“上门婿”或“入门招”。男入女家,是否改姓由双方议定。并立入招契约,有继承产业和赡养老人直至送终的权利和义务,所生子女,长的归女家,次归男家,并抚养其至婚娶成家。
童养媳 双方家穷,多子女的,男方担心孩子长成无力娶亲,女家亦无力养育其女,经双方同意,男家纳薄礼作生育费,抱养其女,指定为长子或次子之妻,待长大成年再备薄酒席完婚。
入赘 女方丧夫后为扶养子女,招入一男子为夫,负担家庭生活,扶养子女成长。赘后所生子女为两姓,未再生子女的,则以其前夫子女为男家或女家继嗣。解放后,此俗仍有沿袭。婚后,入居谁家,所生孩子姓氏,均由双方自决。
解放后,提倡婚姻自由,国家颁布《婚姻法》,逐渐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结婚不纳重金聘礼,不抬花轿,不办酒席,举行以新郎新娘向父母行礼和夫妻相互行礼的简单婚礼。70年代中期,农村迎亲以背新娘代替花轿,恢复用银元作聘金,另加人民币,妆奁必备手表、缝纫机。80年代,聘金昂贵,银元、人民币合计上万元。城关和机关青年男女普遍以国庆节、元旦等节日为结婚最佳日子,迎亲用小汽车,农村按男女生庚择日课,抬花轿,恢复旧式婚仪。
二、生 育
女子生育的次日,女婿挑着礼盒、爆竹、红蛋、喜酒、活鸡,先向岳父母报喜,次向母舅、姨姨、姑表亲戚报喜。喜酒,又称姜酒,酒壶要剪红纸花塞在壶口,生男壶嘴花有芯,生女壶嘴花张开无芯。同时,在家里摆姜酒三天,招待贺喜亲戚。婴儿三朝洗澡,称“洗三朝”,是日给婴儿起乳名。婴儿满月理发称“剃胎毛”,并办酒席庆祝。婴儿周岁有过周仪式,又称试周,为幼儿洗澡更衣,在厅堂摆一草席放上算盘、剪刀、尺、书、笔,然后,点燃高香红烛,鸣放喜炮,亲朋戚友站在一旁,逗着幼儿任取其中的物件,以推测幼儿未来前程。
三、寿 庆
清流县寿庆,称“做十”,有“三十无人做”,“四十无人知”,“五十杀只鸡”,“六十交朋座”,“七十开门大庆贺”之说。未及逢十生日称“闲时生日”,不甚讲究,女为五十上寿,男为六十上寿,七十古稀,八十、九十为寿星。凡寿庆,亲朋先送寿礼,朋友送爆竹、寿烛、寿联,亲戚送寿糕、鸡公、衣料、鞋袜成套,待到七十、八十大寿,则寿星正坐,儿、媳、孙、女孙按长次分立两边,鼓乐喧天,鞭炮齐鸣,依次向寿星拜寿,百客作揖祝贺。拜毕设席吃寿面谓“暖寿”。次日中午摆寿宴,寿星为首席首位,百客举杯祝贺;席间儿女小辈需向宾客分发寿糕寿饼。
解放前,有拜“阴寿”陋俗,即在死去的父母诞辰“逢十”,请和尚道士念经,焚烧灵屋、寿衣、冥钱、设供,“拜阴寿”,摆酒席“庆阴寿”,亲朋送供品、贺寿礼。解放后废除。
解放初至70年代初,寿庆之礼淡薄。70年代末城乡民众始复寿庆筵宴。80年代,破“三十无人知、四十无人做”的陈俗,每“逢十”的生日都送礼贺寿。
四、丧 葬
清流丧礼庄严肃穆,礼仪繁琐。老人死亡,开门吊孝三天,治丧肃穆排场,以示儿女孝顺。少丧用薄棺装殓隔日埋葬。妊娠妇丧,则息声敛迹,草草于当夜将丧事办完。病人弥留之际,子女需守护床前。病人断气,孝子与族人分头奔告死者亲戚,并为死者梳洗更衣,遗体用门板移至厅堂,让亲戚、族人、生前友好吊唁祭奠。入棺,以瓦片12块其中一块书写死者生卒时间以白布包好作为死者枕头。褥席衾被均用白布、盖棺时土工疾呼“天塌下来了”,方将棺木钉实密封,顿时亲属恸哭,点上长眠灯。吊唁三至七日,置孝堂,每日早晚哭灵,供祭品,诵祭文,孝子及亲属分别跪拜祭奠。
出殡时,由地理先生选好坟地,择日在灵堂致祭,孝子孝孙身披麻衣,腰扎草绳,脚穿草鞋,手持哭杖,扶棺前行,孝女加披白头,随棺痛哭,由两面铜锣引路,沿途撒路钱,路口桥头均要设祭。棺出城门或村口时需停棺,由僧道撒茶叶米,孝男孝女跪接茶叶米,称“篆丧”。到达墓地之后,送丧亲属“归路绕道”返家。孝男在坟墓旁砍一支带叶小竹系着红布,用小罩灯引点墓前烛火,尔后,鸣锣而归,至厅前鸣炮迎接。
解放后,丧葬的作法有所转变,提倡丧事简办,提倡火化,革除繁琐陋俗。80年代,农村各项旧俗恢复。城区旧俗已改,更新为出讣告,送花圈、挽联,举行追悼会,以表哀思,送葬时用收录机奏哀乐,沿街鸣放鞭炮。
特殊丧俗:非正常死亡如溺死、吊死、难产死者均须延请僧道作道场、念经追荐亡魂,以超脱死者罪孽。死于他乡者还得接魂返家,尸体不能进村,须在村外搭盖临时草棚停放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