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富
清流余朋乡东坑村的老人们说,这个有着700余年历史的村落,特色各异的古井至少是500年历史沧桑的最好写证。那么,500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古井的保存情况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余朋东坑进行探访……
古井特色各异
来到东坑,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口口颇具特色的井。无论是街道旁、庭院内、小弄里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水井。时光流逝,有的井已荒废,有的仅存遗址、井名,今存有用的还有近30口,为一千余人口的东坑人提供优质生活用水。
东坑的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不论地势高低,凿地即可见泉水。据村史记载,现存的古井至少有五百年以上历史。
古井造型结构各具特色。从形状看,现存的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还有因地取势呈不规则状;从材料看,有用青砖精砌细垒的,有采用条石砌的;从容量看,深的井需用扁担勾着水桶吊水,浅的有用手提桶直接取消,还有的只需用水瓢就能打水。
在东坑古井中,让人称奇的是坐落于上半村的“铁栏古井”,这口古井呈圆形,井栏用铸铁浇制而成。据村里的老人说,这口井水质优良,甜润冰凉,出水量大,用水的人也多,因村民取水时需用扁担勾水,井栏容易受损,所以古人用铸铁制成铁栏予以保护。据测,此井深2.6米,直径58厘米,铁栏高43厘米、厚约1厘米。时至今日,铁栏井口已被扁担磨得银光发亮,凹凸不平。
古井的美丽传说
在众多的古井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村口的“姑婆井”。
村里77岁的老大娘柯老妹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外村有一个丑陋的少女,到东坑打柴,路过“姑婆井”,天热难忍,双膝跪地掬水洗面,顿觉凉爽。当她再次捧水润喉时,忽见井水映出一个美貌少女,自以为眼花,也就不以为然。当她回到家中,一家老小都认不出她了。就这样“姑婆井”又称“神井”。这里的老人说:这口井是人们的救命之泉。清末清流一带瘟疫流行,东坑人就靠这口井清灾保康宁的。说来也怪,不论是丰水的时节,还是干旱年月,它总是满盈盈的,明净清冽。
“姑婆井”因有着美丽的传说和不竭的水源,深得村里人爱护。90岁的邓素娥住在“姑婆井”水边已有几十年,做饭洗衣喝的、用的都是“姑婆井”水,一年四季口渴时喝的都是这里的生水。邓素娥年已九旬,可身子硬朗,干起家务活来手脚麻利,唱起山歌也异常响亮。她的孙媳陈立荣笑着告诉记者,老人走路,我们年轻人都追不上呢。“姑婆井”每个月需清洗二三次,邓素娥和邻居相约而至,舀去井水,清理泥沙、浮萍,擦洗井底、井内侧、井沿的青砖,洗净后还会倒入茶水,邓素娥说这样井里就不易长青苔。
而今,村里虽装上了自来水,但全村人对“姑婆井”仍是情有独钟,上山,下田劳作不忘装上一瓶,返回家里也要舀上一瓢解渴降温。
古井养育贤才
不竭的井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东坑人,据村史记载,这里曾经设立过7个书院,明清期间曾出进士1人、举人5人、贡生14人,其中拔贡2人,任知县以上主官8人。
陈定应,洪武年间官至河南按察使佥事;陈用宾,明隆庆五年辛未(1571)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云南巡抚;陈允升,清乾隆年间《易经》专家,著有《易史一隅》四卷;陈荣伦,道光癸卯科钦赐第四名举人,著名的书法家,留下大量字画;陈玉殿,顺治六年永安县司训升任江西赣州雩都教谕、赣州府教授;陈光晋,清道光乙酉拔贡本科举人,掌教于龙津书院和连城的冠豸山书院,留下诗作甚丰……东坑村文化兴盛,人才辈出,为汀州府一带闻名的书香之地。
如今,东坑村的许多文化古迹已经受损,但有关文人墨客的故事却流传至今。记者采访当日,听村民说起了陈光晋的一个传奇故事。道光年间,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农民不堪重负。下乡收捐税的走卒,依势吓人,层层加码,敲诈百姓。众乡民敢怒不敢言。那时,东坑设一公局征收捐税。光晋对此极为愤怒,回家挥笔而就写好一副对联巾在公局大门:“董事诸公公是公非公然同作弊,公心何在公道何存。未必假公生祸患。通班总局局大局小局有许多财,局内者甘局外者怨几时结局得升平。”知县见此联,深知乡民的愤怒,于是对东坑免征捐税。
在陈光晋故居,我们难以看到华贵的设施,唯有一口井见证着他专心执教、潜心钻研、甘为清贫的风范。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崇文重教之风依旧,共有60多人考上大学,分赴各地,为国家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作贡献。据了解,这里的寿星也特别多,70岁以上的老人有80多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达20多人。我们想,长年饮用古井水应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井亟待保护
东坑古井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是一笔无形的财富。然而由于历史因由,原来挨家挨户都有的井不少已经荒废,保存得较好的大都位于人口密集的街巷中心、尚有人居住的古民宅院落,还有就是流量较大、水质较好的古井。一些离村远、水量较小、废弃民宅内的古井状况令人担忧,这些古井有些被垃圾、杂草包围、有些被水泥封住,还有些因长久没有清洗而水质发臭。
在采访中,许多村民对这些古井的保护也感到忧虑。特别是那些老人,古井与他们结下了割舍不断的情感。他们在为村庄变迁感觉欣慰的同时,也担心古井遭受村庄建设及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的影响。他们希望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把古井保留下来,让古井源远流长,继续惠泽一方百姓。
据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已将东坑村作为“省有历史文化名村”候选村庄向上级申报。同时,她向村民建议说,要注意环境卫生的治理,以免影响古井水质。村民在修补受损古井时,要根据文物部门要求,按古井原貌进行修复,保持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