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视频 热点 公告 党员 专题 价比 交通 城建 工业农业 招商 苏区 客家 旅游 宣传 特产 美食 宾馆 县志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红色苏区
罗炳辉在闽西清流的故事
来源:清流党史办     编辑:邱东莲   2014-11-27 09:52:00      字体:

  罗炳辉将军从1930年3月下旬开始率部在闽西活动,至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止,他先后率红十二军、福建地方武装、红九军团等主力部队多次进入福建省清流县,传播革命思想,发动群众,组建地方武装,领导建立了清流第一个乡苏政权,解放了清流大部分区域并组织建党建政,领导人民开展土地革命。罗炳辉居住在里田乡罗氏家庙长达半年多时间,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友谊,为清流苏区的创建、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1、“本家”将军

  罗炳辉将军第一次踏上清流时,是1930年的3月。

  三月,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整个闽西大地都笼罩在一片郁郁青青当中。在清流与长汀交界的山峦当中,一支队伍正从青翠的山林间穿行而来。树叶上残留的雨滴打湿了战士们的帽檐和肩膀,然而,这并没有让他们显现出丝毫的不适,相反的,雨后初晴的天气让战士们显得更生机勃勃起来。

  队伍的最前端,是队伍的指挥官罗炳辉。他身材高大壮颀,行动迅捷有力,背后大刀上的大红缨子间或飘起,更使得他显得精神百倍。

  队伍沿着山脉而行,在中午的时候到达了一处村落,罗炳辉将军用审视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地形,判断这是一个适合部队驻防的地方。但,这是什么地方?

  “问老乡去。”罗炳辉将军带着部队走进村子。但是,村子空空荡荡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一个人也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

  想到这里是四县交界处,国民党的部队又经常是兵匪不分,罗炳辉将军明白了原因。他吩咐部队在村旁的荒地上埋锅造饭,自己则带着几个战士在村子里观察情况。

  过了一会儿,罗炳辉将军忽然听到了悉悉索索的声音,他疑惑地向四处打量,在下一瞬间,将军不怒自威的脸上却露出了笑容。

  “勤务兵,”罗炳辉高声叫道,他身边的勤务兵伸出手,“把我的糖果拿出来。”

  雪白的糖粒从背包里转移到了罗炳辉宽厚的手掌上,罗炳辉用他独特的大嗓门向躲在柴堆里的小孩子打招呼,“娃娃!不用怕,我们是红军。”

  “红军?”小孩子探出半个头,胆怯地向他们打量。

  “是啊!”罗炳辉将军笑眯眯地说道:“我们是穷人自己的队伍。不打人不骂人,不抢粮食。小娃娃,这里是哪里啊?”

  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小孩子高兴地从柴堆后边钻出来,大声地喊起来:“是红军回来了,是红军回来了。”

  原来,这个村庄名叫里田,是清流县下属的乡村。早在1930年的1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一、三、四纵队,在锅蒙山歼灭国民党马鸿兴部一千余人。因此,这里的群众对红军有着充分的信任。

  看着从四面八方涌出的群众,罗炳辉将军高兴地一把抱起身旁的孩子,将糖果塞给他,摸着娃娃光光头:“里田,好名字嘛。娃娃,那你叫什么?”

  “我叫罗明生。”

  “罗明生,那是本家喽。”罗炳辉兴奋地说道,他伸手一举,就将罗明生送到了自己的肩上,“好哦,回家喽!”

  罗炳辉将军入驻里田后,选择了村子中央的罗氏宗祠作为宿营地。在之后的三、四年间,罗炳辉将军又多次入驻。 

  里田乡居住的群众大多姓罗,和罗炳辉将军同属罗姓始祖罗珠之后,热情好客的里田人亲切称呼他为“本家将军”。

  1930年9月,在罗炳辉将军领导的红十二军支持下,里田乡人民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李坊暴动,并建立清流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李坊乡苏维埃政府(今里田乡里坊村)。罗炳辉在清流期间,还帮助清流人民组织了第一支红色武装——田口游击队,帮助成立了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清流县工农革命委员会。

  至今,里田乡还流传着罗炳辉的传说。幼时住在罗氏宗祠附近的几位老人罗明生、罗德兴、罗胜贵还常常对着自己的孙辈回忆起当年的景况:“他又高又胖,会耍大刀。每到这时,罗明生老人总会自豪地补充一句:“罗将军还抱过我,给我糖吃呢。”

  2、军民共建里坊红军桥

  ——老子不信这个邪

  罗炳辉将军在清流期间,经常深入到各个乡镇,各个村落。一方面是出于军事干部的思维,摸清地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贫苦家庭出身,对劳苦大众有着本能的感同身受,经常访贫问苦。

  有一次,罗炳辉将军到里田乡李坊村开展工作。刚到村里,罗炳辉就向乡苏干部开口:“你们这个地点不太好嘛,进出都只能过河,河上还没有桥,只能在大石头上蹦来跳去,如果敌人堵在河对面,可不就成了瓮中捉鳖了。”

  乡苏干部为难地说:“是啊。您说的这个问题,我们也考虑过,我们会尽量再去找一个适合乡苏政府的地点的。”

  罗炳辉将军点了点头。过了几个月,他又一次来到了李坊村。时值雨季,滚滚洪水从上流倾泻而下,黄浊的水流中还夹杂中一些断木枯枝,李坊河中几块村民借以跳跃的大石,都在风雨和洪水的肆虐中,若隐若现起来。石头上,只有几个年轻人小心翼翼地彼此扶持,勉强过河。

  “像这个样子,老乡怎么出入?”罗炳辉将军担忧地问。

  “像现在这样,年轻人是还勉强可以过,上了年纪的和小孩子就冇(mao第二声)办法了。”乡苏干部介绍道,“如果雨再下一阵子,那这个地方就没人出的来了。”

  听到这个情况,罗炳辉将军忍不住皱起眉头,他又仔细观察了情况,又问:“这样的情况是不是每年都有。”

  “一年得有几回。”

  “那为什么不建座桥?”罗炳辉将军严肃地说,“我看你们这里的树很多,建一座木桥不是件困难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

  “这里建不起桥的。”一个挑着簸箕刚刚从河那边过来的年轻人搭话,“听说早些年也建过,不过建一座被水冲垮一座。有的老人家说,这河底下有龙,建桥是要把人填下去的,要不,这桥就没办法长久!”

  “还有这回事!”罗炳辉将军愤怒地说:“建座桥还得搭上人命!老子不信这个邪!”他向河水的方向大步走了过去,最后站在水边,掷地有声地说:“老子来建这座桥。”

  几个月后,雨季过了。罗炳辉将军带了一队战士来到李坊村,查找以前建桥失败的原因。他认真查看了地形,原来,前先建桥地点的一个桥墩处是烂冬田(沼泽地),在一次建桥时,一个村民不小心踩陷下去,被泥浆呑没,百姓认为这是被河妖呑食。原因找到后,将军选择了另一处地点,开始建桥,他们用河中间现成的石墩当做基础,从山上找来石块,修建起坚固的桥墩,最后就地取材,砍了几棵质地坚固的大树当做桥面。没过几天,一座崭新的石墩木桥就横跨在李坊河的两岸。

  乡苏干部高兴地对罗炳辉将军说,“修建这座桥,是我们全区百姓多年的愿望呀,你可帮了我们的大忙。”

  罗炳辉将军看着兴高采烈的群众,刚毅的脸上也忍不住露出愉悦的笑容,“我们革命者,就应该为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利益奋斗,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才不愧为无产阶级的队伍,穷人自己的部队啊!”

  李坊村老百姓为了纪念红军的恩情,特意请了人,在桥的栏杆上刻下红军桥三个大字。在红军战略撤退后,他们担心敌人破坏桥梁,就用黄泥将字糊起来。

  红军桥三个字虽然暂时看不见了,可红军桥依然每天矗立在李坊河上。人们每走过一次,都会在心里又记起红军一次,他们口口相传:“红军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红军还会回来的。”

  说来也奇怪,这座桥虽然是罗炳辉将军带领部队就地取材,用了几天时候建造的,但是异常坚固,李坊河后来几次河水泛滥,这座桥都安然无恙。李坊村村民都传说,这是因为罗炳辉将军的凛凛神威盖住了河里作怪的孽龙,所以才有这样的情况。

  八十多年过去了,经过两次重修,红军桥的旧貌变新颜,早已经和当年完全不同。但是,罗炳辉将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与百姓鱼水情深的故事,却永远地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下来。

  搜集整理:福建清流县委党史研究室 温文梅

  编注:本文收入罗炳辉将军之子罗新安主编的《罗炳辉的故事》

收藏】【打印】【关闭
公 示 公 告 更多>>
清流县车改封停政府公务车辆拍卖公告
清流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意见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安排公告
“喜迎十九大•创新创业在清流”摄影赛通知
“喜迎十九大•幸福新清流”作品征稿启事
视 频 新 闻 更多>>
【新闻】2017年05月08日
【新闻】2017年05月05日
【新闻】2017年05月03日
【新闻】2017年04月28日
【新闻】2017年04月26日
台湾农民创业园
主管单位:中共清流县委宣传部 地址:清流龙津镇龙城街22幢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admin@fjql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