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是客家聚居地与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中原传统文化遗存。这里的民俗活动绚丽多姿,既有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又有春秋祭祖、抢菩萨、衣冠会、尝新节、灯会、七巧庙会、城隍庙会、客家婚礼拜堂习俗等地方性的独特习俗。这些民俗活动彰显丰富的客家精神。
一、重视农业的精神
清流的客家先民是从中原迁移过来的,当初他们所处的环境恶劣,所谓“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在荒凉的山区,他们只有在山上开掘土地,种植谷米,才能维持最根本的生存需要。“民与耕稼之外,更无别业”,“民惟力耕,不事他技”很好地说明了农业在清流客家人生存发展中的重要性。农业至关重要,因此人们重视农事活动,又由于土地承载着所有农作物的生长收成,因此人们把土地当成命根子,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土地。再者,由于古代科学不发达,农业收成受很多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人们在旱灾、洪灾、蝗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就希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保护当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这种超自然的保护力量就是神灵的力量。与农业有关的神主要为土地神、谷神。
土地神,清流百姓又称之“土地公”、“田伯公”、 “社公”。它安置于一地的逆水口处,面朝乡村,大部分放在以石条砌成的小石室,或是竖一块石碑,或置塑像。村民每逢年节喜庆,备三牲醴、果品、香纸等前往祀奉。村民杀猪时,有的把全猪绑到“社公”面前,歃血献花;有的把猪头(或猪嘴鼻)、猪尾送去敬奉,并将一张溅有猪血的花纸,扎在“社公”台上,祈保人畜平安。农事活动时,秧田田埂上要插香压纸钱,并在田头垒石祀田伯公,以保佑种子、秧苗不被鼠、鸟残害。遇天旱,还给村前社公坛盖雨具,请和尚道士打玉皇醮求雨。
谷神,即炎帝神农氏,清流百姓又称之“五谷仙”。据《辞源》载:“神农,古帝名,始教民耒耜农业,故称神农氏。以火德王,故又称炎帝”。又载:“炎帝,姜姓,称神农氏,代伏羲氏为帝。造耒耜以教耕;尝百草以为药。日中为帝,以兴商贾。传八百五十年。”客家地区敬奉“神农”的习俗历代相传,尤其是农村,许多村庄不仅建庵庙,庵庙置五谷仙塑像,写神位牌祀奉,而且每年举行庙会。林畲石寨上有五谷仙庙,由于传说炎帝是五谷神,不仅庇佑人们平安吉祥,而且保护田禾大熟,五谷丰登,于是四处的村民经常到庙里朝拜。此处庙会会期为农历五月二十五,因为这天是五谷仙的生辰。庙中聘请道士7人在庙中做醮一天,设坛祭拜,钟鼓齐鸣,锣钹铿锵,炉香袅袅,神铳之声不绝于耳。还有资料记载,解放前,田口在每年端午节前举办保苗节祈求五谷丰登。因为此时谷穗接近扬花,请圣公菩萨出来看禾苗,并赖以神力确保好收成。节前三天每人都要沐浴斋戒,市上不许卖肉,各户都要大搞卫生,以示虔诚。还要蒸大禾米果,炸油糍,炸豆腐。正日上午,圣公菩萨由四个壮汉抬着,跟随和尚到每座房子里去接受人们的礼拜。
清流乡间还有欢庆丰收的节日——尝新节,时间大约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中旬。林畲村民在这一天由四人扛着一个披红挂绿的粽子,到“五谷祠”酬谢鸿恩。而后一大群人熙熙攘攘地尾随大粽子在乡间的田埂上穿行,颇有连城北团游大棕之风情。嵩口的乡民们聚集在“天灯庙”看大戏,或者到“五谷庙”去祭祀。早年间,不少村庄还举行新谷比赛。其做法是各参赛者选自家田中长得最好的稻谷一束,放在“五谷祠”神盒上,由赛事主持人取各参赛者稻谷一碗,看其谷粒是否饱满,色泽是否鲜艳,且称了最重者为赢,赢者为当年“最会作田者”。
清流乡村以上这些与农业息息相关的民俗活动,充分体现出客家人重视农业的精神。
二、热爱家乡的精神
早期的清流客家人虽然 不断迁徙,不断“作客”,不断“安家”,但是他们 “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每到一个地方定居以后,自然而然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家乡。因为他们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精神的熏陶。也把“热爱家乡”写进客家族规,以培养后代。
清流与其他客家地区一样,在农村,每个村庄都有全体村民一致推崇的地方保护神。很多民俗活动都以祭该神、祈保整个村庄(家乡)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目的。嵩溪民间的地方保护神是五通尊王与华光菩萨。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嵩溪村民都要举办隆重的庙会,内容有灯会和唱大戏及游此二尊菩萨。前往五通庙祈福、祈财、祈平安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游菩萨的队伍浩浩荡荡,沿途鞭炮夹道迎送。灵地村人尊崇的保护神是“公爹”(即李公太保),以每年的“七巧“庙会为契机,祭“公爹”。据资料介绍,该庙会仪式隆重,气氛肃穆,大典要行“大祭”礼,祭品要全牛、全猪、全羊、鸡、鲜鱼、米果等。东坑村人最信奉的保护神是姑婆神,她原为东坑村人,嫁于本县李家乡流水村,丈夫过世后,她立志不嫁,以其懿德美行赢得村民爱戴,逐被造为神。农历七月举办姑婆神盛会的目的也是为了祈保村庄安宁,民众安康。嵩口镇的玮埔村倍受全体村民敬奉的神为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司赦,水官解厄,善于降妖除魔。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日是该村一年一度的庙会。
在清流城区,掌管一城的地方官是城隍,因此城区每年进行一次盛大的庆典,企求保全境内子民的平安。庙会期间,城隍尊王出宫阵容壮观,金锣开道,龙凤彩旗队随后,继而千叶家伞簇拥,禁牌紧跟,后有长号、乐队,接着城隍出巡,古事又随后,最后十番锣鼓伴游。仪仗队伍之后簇随着庞大的人群。城隍环城游行,保证每一个角落都得到其庇护。
在客家地区,游龙、游花灯是正月里少不了的民俗活动。 “龙”、“花灯”是客家人眼中的吉祥物,“龙”、“花灯”所游到的村庄被认为会很顺遂,能够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客家许多村庄有游大龙、游花灯的习俗。清流留坑元宵节后要搬龙,所谓搬龙是龙灯从后龙山麓游到宗祠,然后再游到各户家祠,进行一番祭祀,使龙神更旺,村庄更吉利。嵩溪有九月灯会,东山村正月有龙灯盛会(具体时间为萧瑀寿诞庙会期间)。官坊元宵会期也游花灯,并且灯种类繁多,有龙灯、莲花灯、走马灯、大象灯、麒麟灯,队伍都是畅游全村的。
三、崇文尚武的精神
清流客家人的祖根在中原,不少客家先人原为中原士宦,他们接受的是中原正统文化、封建礼教的儒家思想观念,从中原迁徙到定居地后,他们念念不忘中原大地自古以来的崇文重教传统,在整个聚居地逐渐形成“弦诵相闻,有不读书者,舆台笑之”的风尚。老百姓会使用朴素的语言告诫子孙:“养子不读书,如同养头猪”。走进清流的各个村落,听到的是琅琅读书声,看到的是“庭中无处不堆书”的景象。民俗活动中也能感受到客家人崇文的精神。
清流各地的花灯不仅做工精致,而且富有文化韵味。灯的两侧通常裱褙红纸,写上“龙灯盛会”、“五谷丰登,物阜丰年”等联语,灯的正面通常画有梅兰竹菊、花卉、山水,显得诗意盎然。端午节城关的水上娱乐习俗游船,表演者身着古装,通常即兴表演《空城计》、《苏三起解》、《甘露寺》等戏曲;八月的樊公庙会,“装故事”的对象一般为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水浒》、《西厢记》等故事中的人物。这些都体现清流客家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清流梧地八月初一祭祖活动,村中有文化的裔孙们,个个吟诗、作赋,挥毫写诗、写联,充分展示其才华;豫章公庙会期间,游神队伍中扛吊炉及其他跟随者,均是里田村文化水平最高的人,该庙会又被称为里田村的文化检阅仪式。廖武村传统的元宵庙会——衣冠会,凡是有功名的人员,均要在坪里观察,并由本村德高望重有功名老者作“礼生”,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晚上,凡是村里有功名的人都要参加衣冠会宴。民国以前,总是边喝酒,边看戏,谈论近年来考中功名者的文墨风采,笑谈本晚演戏节目情节,有的文人墨客还当场吟诗作对,猜拳出令,令人心思神往。以前,在灵地还有宴请文人的宴会——斯文会及文昌会,更能充分体现清流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
清流客家人不但崇文,而且尚武,提倡文武兼修。廖武,素有“武术之村”之美称,清道光至咸丰30年间,出过2名武赐进士,4名武举人,20多名武庠生。习武之风在清流也算是代代相传。舞龙、舞狮表演是春节盛行的娱乐活动。灵地、李家青年熟识权棍刀枪等旧时代所谓的十八般武艺。从年初二起,他们组织起来,有的舞青狮,有的舞黄狮,技术精湛,把狮舞得生龙活虎,拳脚棍棒,都非常精彩。李家村每年农历正月十四的“五经魁”活动,表演者也需具备一定的武术基础。嵩溪的五通庙里供奉一文一武两尊菩萨,庙会期间两尊菩萨一起出游。这与连城宣和培田的文武庙祀奉文圣孔子及武圣关羽如出一辙,都是崇文尚武精神的体现。
四、报本崇先的精神
清流客家人懂得先人要在一处安居下来,建立家园,形成村落,要经历千辛万苦,绝不能忘记先祖的恩德,因此历来重视祭祖,并把它当成一件大事。赖坊赖氏族人每年正月初三在赖氏宗祠祭祀祖先,梧地李氏则于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在李氏宗祠祭祖。东坑陈氏族人于每年新春正月提着香烛果品鸡鸭等来到总祠敬奉先祖,元宵节前后在总祠前搭台演戏、打醮。当地各姓氏祭祖仪式大体相同:祭品摆好后燃烛烧香、烧纸、念祭词,裔孙们叩拜祖宗,最后参加祭宴。有的姓氏祭祖仪式可能更隆重些,先是神铳齐放,唢呐齐奏,鞭炮齐鸣,接着行三跪九叩大礼,三次献牲、汤、果品、三次赞唱叩拜,然后向祖像和族谱跪拜,祭毕又是大铳、鞭炮、高升齐鸣,鼓吹手奏起悦耳的乐曲。
在清流,有的姓氏还把祭祖活动上升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庙会,庙会期间要把所纪念的先祖雕像抬着在全村巡游,还请戏班演戏。如灵地的“七巧”庙会(是黄氏后裔为纪念先祖李公太保而举办的),会期少则几天,多则一个月。东山萧瑀寿诞庙会,是为纪念先祖萧瑀而举办的,庙会内容有祭瑀公、祭祖祠宗祠、祭门楼、祭石犬、萧瑀雕像出巡、“吃狗粥”、游龙灯,内容异常丰富,场面异常壮观。里田的元宵庙会,也是罗氏后裔为纪念罗姓始祖珠公而举办的。
清流也有腊月二十五开始挂祖宗像的习俗,目的在于缅怀先祖功绩,也是报本崇先精神的体现。
五、团结互助的精神
客家人身在异乡,要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带来的种种困难,就必须团结,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的理念。民俗活动最能体现这种精神。
无论是清流哪个村庄的大型民俗活动,每家每户都主动参与,有的村庄虽然有许多姓氏,但均能做到一条心,不仅捐活动经费,而且全程参与出游活动。以李家的十月盛会为例。该庙会会期三昼夜,正月十四主舞五经魁。扮演者数十人轮班替换。前面抬游镇武祖师,有唢呐、十番、锣鼓作前奏,后跟架示、花笼成行,每一架示或花笼都有一帮锣鼓,相随敲打。夜幕降临,游灯开始,每条龙各配一帮锣鼓,相随一条紧跟一条,没有间断,千余人上路。十五日,自上午八点到十二点主祭李公太保,按字辈大小,有小学毕业生以上学历者都应参加礼拜,晚上又游灯。十六日,有游图、接神归庙,又千人登程,有花笼架示,香案等浩浩荡荡。从参与人数方面说,不大的村庄,参与者过半多。从分工方面说,称得上各尽其才:有表演经验者演五经魁,年龄相符者坐架示或花笼,年轻力壮者抬菩萨,有音乐才能者敲锣打鼓,德高望重者充当执祭人员,剩下的则充当鸣炮者、随行者,妇女们则作厨搞后勤。
从庙会的激烈程度亦可体现清流人团结互助的精神。玮埔的正月庙会主题为抢菩萨。抢菩萨开始后,双方人员一齐冲向分界线,都想抢先抢到菩萨,双方人员混杂在一起,你争我夺,直抢得人仰马翻,秩序大乱。有的人被压在地上,挣扎后爬起来继续争抢,菩萨轿也被抢翻,菩萨被倒置,但争抢仍在进行。一阵兵荒马乱之后,经过激烈争抢,一方好不容易抢到菩萨轿,在己方亲友的掩护下,眼看就要冲出己方的缓冲区,对方看到情势危急,赶忙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组织力量奋力反扑,把快要冲出对方缓冲区的菩萨轿重新抢回己方缓冲区冲刺。经过反复多次的拉锯式的争抢,取得第一回合的胜利。如此反复三个回合,抢菩萨活动才宣告结束。这种激烈的过程,把清流客家人团结拼搏的精神表现得淋漓至尽。清流端午节的龙舟赛场也如此,胜利的团队要团结拼搏,经历多少汹涌浪涛的考验,对手力量与智慧的考验。
六.崇尚忠义的精神
孝悌睦宗、爱国爱乡、忠心报国、做人正直都是客家忠义精神的体现。“尽忠报国,尽孝守家”经常作为家训教育孩子。“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在客家地区楹联中经常出现。清流有过“关王节”的习俗。“关王”即关羽,以忠勇刚烈、光明磊落的品格著称。官坊、李家的庙会均有游花楼的传统。坐花楼的童男童女大多装扮成“穆桂英挂帅”、“桃园结义”、“岳飞抗金”、“梁红玉击鼓抗金”、“花木兰从军”、“郑成功收复台湾”、“孔明神机妙算”等忠义故事中的人物,突出客家人崇尚忠义这一主题。李家正月盛会的 “五经魁”,指的是传说中五个为国为民的历史人物:辅助周文王兴兵伐纣的雷震子,能捉鬼除妖的钟道,不畏权势、为民伸义的包拯,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名相寇准,平匈奴、保家卫国的名将李广。
七、崇尚自然的精神
因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人类活动又受到自然规律的作用和制约,居住在山区的客家人崇尚自然的精神非常突出。
清流客家民居与其他客家地区民居一样,讲究风水。建房需请“风水先生”择地择向定位。风水术就是一种选择和利用自然地形来构成理想环境的理论。这种学说讲求聚气、不耗散、不冲破、不泄露,如有不利之处就须补救,以达趋吉避凶之效等等。丘陵山地地形复杂,气象多变,风水术所谓的“晦气”、“浊气”容易滋生并飘忽不定。因此古民居皆选择“负阴抱阳”方位建筑房屋,使之冬暖夏凉且不易繁殖细菌而少得疾病,即少有“晦气”、“浊气”的良效。总之讲究建筑与自然地形协调统一,追求舒适幽雅的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清流客家人崇尚植物习俗由来已久。土地神坛周围的树木和村水尾的树木是不能砍伐的,因此无论走进哪个村庄,总能见到几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若孩子“八字”不好,会认植物为义父,小名即取与该树有关的字眼,逢年过节要带些礼品到树下祭拜,祈求得到保护。
清流客家人崇尚天地,一般为祭祖时要拜天地,结婚拜堂时要拜天地。结婚拜堂拜天地行一拜三叩礼,其意是一拜天爷恩,二拜地母恩,三拜皇王恩,然后才面向祖像行四拜四叩礼。
清流客家人还顺应时序过节日。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非常重大的节日,家家户户要举行接春仪式,门口贴春联,插绿叶,阳台设案摆果品,时刻到了即放鞭炮。清明吃艾叶粄,立夏吃立夏丸。端午也是清流人盛大的节日,习俗有包粽子、戴香包、摘午时茶、洗药把水。六月过“尝新节”,欢庆丰收,村民抬着“五谷神”雕像巡游全村,吃用自家新米煮成的饭。十月农作物已全部收获归仓,为庆祝一年来丰硕成果,各家各户过“园冬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十一月过“冬至节”,吃狗补元气。
清流客家先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从北向南迁徙,为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不屈不饶地与环境斗争,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俗。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视察工作时提出“要充分发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突出作用”的重要指示。清流是纯客家县,是海西地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当地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活动,发扬优良的客家精神,对清流的文化与经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张仙玉)
参考文献:
1. 张云编著《清流文物》,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2. 政协清流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清流民俗风情》,2003年。
3. 清流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清流县志》,中华书局,1994年12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