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在称重包装。
●吴火招 文/图
清流民间有句老话:“贵客把门上,酒菜摆满堂,没有玉兰片,百味都不香”。这玉兰片便是清流笋干,即“八闽山珍”之一。据《汀州府志》记载,明清时期的清流笋干已是进京贡品,是中国名菜“烩三丝”“御驴肉”的主配菜之一。
如今,清流县龙津镇大基头村冷水坑的冠裕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出传统客家口味的笋丝,使清流客家风味笋“墙外香”。
借助好原料起步
侯冠平,53岁,冠裕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清流县龙津镇人,原本在县国营运输公司当司机,1999年,由于改制“被下岗”。
下岗后,侯冠平与一朋友去浙江跑贸易,发现那里榨菜做得很好,便琢磨起来:“闽笋”在外面有很高的知名度,没理由不做。
说做就做,侯冠平开始四处考察,2001年回到家乡着手创业。
刚开始,收来的鲜笋,主要用来做清水类的初级加工,工艺简单,本地原料鲜嫩无渣,做出的马口铁清水笋罐头清香爽脆。
“2002年,有一次和老婆回晋江岳母家,带了3罐过去,他们那里没有吃这个的习惯,就随手放在楼梯间里,等两年多再去时,还原封不动放在那里,就问他们怎么不吃,他们说以为是竹子不能吃。”老侯说,当时把罐头打开,结果里面的水还很清澈,笋也还很清香很脆,居然还能吃。
因为产品质量好,2002年老侯在沙县客户介绍下,开始给日本的一家工厂做代工,“出口给日本的食品,日本人的要求非常严格非常细致的,那几年的经验积累对我的笋厂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老侯说。
从按吨卖到按克卖
2003年夏天,鲜笋特别漂亮,收的多,订单也多,做好的清水笋罐头连仓库都快放不下,这时才发现夏天特别热,温度高导致笋腐坏胀罐,空调一直开着都没用,40多吨的罐头毁了,损失了几十万元。
老侯开始反思,初级加工比较粗放,而且单一,虽然利润稳定,但是技术含量低,遇到风险难以控制损失。
“当时都知道这些,可是自己知识有限,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去根本改变,只能从外部来做调整。”老侯说,笋厂搬了好几个地方,现在靠山边,比较阴凉,日照也少,用的水也是石头缝里流出来的,硬度高,易于做笋。
直到2011年,从武汉船舶学院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毕业的儿子侯靖回来后,笋厂才有了彻底的改观。
“大学毕业后,在外闯了3年,原本打算回来弄个机械厂的,自己这方面做得挺好的,当时也是我们学校唯一一个拥有高级技师资格的。”侯靖说,回到家乡后,发现父亲经营了近10年的笋厂一直没有进步,放弃可惜,也不可能两个厂一起弄,最后只好放弃机械厂,专心与父母一起把笋厂搞好。
侯靖开始着手学习更多有关食品方面的知识,寻找突破口。
“想要做的长远,不能再做粗加工,得把产品做出独特性来,从按吨做到按克。”侯靖说,母亲在嵩口镇邱元村工作过,学会了当地腌笋的手艺。
父亲的经验,母亲的制作手艺,加上自己的食品技术,侯靖把笋厂注册成了冠裕食品有限公司,开发梅菜笋丝,70克一袋,做成即食食品进行出售。
“我们的中客已经是注册商标了,是‘中华食品,客家风味’的简称,在去年取得了QS认证。”侯靖说。
客家风味“墙外香”
2014年8月,侯靖带着一车几千箱梅菜笋丝到福州三坊七巷参加三明展区的农产品展销,展5天,结果3天不到都卖光了。
“回来一周后,还接到十几个电话,问我福州哪有卖,都说福州那买不到这么好吃的。”侯靖开心地说。
侯靖说,笋在三明量多不稀罕,但在外省却非常被认可,销路也很好,特别是上海江浙一带。
“我们的产品还卖到了国外。”侯靖说,今年4月父亲在义乌谈业务,正好有几个西亚人经过,尝了几口,非常感兴趣,竖起大拇指说OK要购买。老侯还在义乌谈业务,货都已经快到国外了。
转变思路,从按吨卖到按克卖,附加值相应地翻了4倍。去年,公司卖了80多吨,今年预计会卖到200吨。侯靖说:“下一步准备开发更多口味,还有意向与外面一家大型食品厂联姻,扩大规模。”
版面链接:http://smrb.smnet.com.cn/shtml/smrb/20150625/926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