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流县委党史研究室
三明市首批“中央红军村”命名暨现场推进会在林畲“诒燕第”召开以来,在市党史研究室的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清流县按照 “四位一体”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林畲中央红军村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一、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年来,林畲村瞄准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主动融入全县发展大局,苗木花卉产业逐步壮大,有力推进全村社会经济发展。2014年,林畲村工农业生产总值2213万元,比2011年增长31%,年净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10300元,年净增15%;村财收入7.2万元,比2011年增长20%。目前,全村新增花卉面积500亩,新增苗木种植2000亩,其中红豆杉300亩,茶叶种植达到1万亩。闽晖农业公司玫瑰基地投资2500万元,已建成300亩钢构大棚,年产值达3000万元。三明怡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兰花种植基地总投资5000万元,主要培育种植蝴蝶兰、杂交兰、文心兰、台湾大花卉兰等优质兰花品种。全村鲜切花大棚种植规模已达到1000多亩,其中200亩以上规模的有两片,二、三十亩规模的有13户,种植的品种有非洲菊、玫瑰、百合、剑兰等。
二、红色休闲旅游稳步发展。
林畲村有着丰富的红色和生态旅游资源,已经具备推出周末休闲游条件,正在和清流龙城旅行社合作,推出“林畲一日游”。三年来重点抓好以下项目:一是毛泽东旧居配套景点全面完善,包括毛泽东铜像、牌楼、红军广场,完成拆迁房屋面积686.6平方米,杂地面积169.43平方米,完成征地面积24.6亩,共发放补助资金280余万元。“如梦令•元旦”展示馆和旧居重置版面方案已通过县委常委会第一次审稿,正在逐步完善中。二是抓好桂花园、龙泉渔庄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桂花文化园正在加快文化馆、住宿部、园区漫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整体平台已初具雏形。龙泉渔庄完成整体规划设计,并完善了餐饮、垂钓、游泳、棋牌等农家乐休闲项目。三是抓好休闲观光体验茶园建设项目。苏福茶业园是福建最大的单片茶叶基地,现已请省农科院完成规划设计,目前正在进行部分旅游交通道路和茶园改造建设。目标是:建成集休闲、体验、展示和观光为一体的茶叶博览园,园内主要完成自行车骑行道、观景亭台、茶叶采摘制作体会、产品展示厅等项目的建设,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
三、红色历史教育基地作用日益明显
林畲村有4处红色遗址遗迹,均为省级文保单位。其中“诒燕第”毛泽东旧居是省党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诒燕第”毛泽东旧居及周边红色遗址的宣传工作,通过开设“红色苏区”专栏、组织艺术工作者进行专题创作、编辑乡土教材等方法,深化旧居在群众中的影响。并通过“三明旅游网”、“三明旅游官方微博”、“中央苏区红色旅游网”、“三明旅游手机报”等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扩大“中央红军村”的对外影响。
目前,林畲村红色历史教育基地作用日益明显,“诒燕第”毛泽东旧居每年参观人数都有大幅度提升。2012-2015年,先后在旧居举办了“青春献祖国”——清流县“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请历史见证”——清流县“七•一”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等一系列社会性纪念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104年群众教育路线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党性教育,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参观毛泽东旧居,进行红色历史学习。清流县人武部还组织全体武装干部、职工在毛泽东铜像前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践行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
三年来,旧居参观人数达2万余人,仅今年“七•一”前后,就接待参观人员1500余人。毛泽东旧居还成为市委党校党性教育教学基地,接待十余批市、周边县党校学员。
四、新农村建设示范作用更加突出。
《推进林畲乡林畲村“中央红军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制定后,交通、发改、农业、文化等部门认真落实责任分解,帮助策划生成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推动林畲老区村的发展。
三年来主要抓好:河道整治、农村饮水、村部新建、“亮化”、“绿化”、“硬化”、“净化”等工程。主要完成以下项目:1、总投资5400万、受益耕地3万亩、受益人口6000余人的林畲岭官水库;2、总投资达2300万元的林畲溪流域河道整治工程和乡综合农贸市场重建、烟草站改扩建工程;3、投入58万元的派出所门口到毛泽东旧居道路硬化及人行道铺设工程;4、投入10万元的沙子坑水坝;
年内即将投入使用的还有:1、投资63万元的林畲村村部改造和附属工程;2、林畲至团结队300米通组道路的路面硬化工程;3、邱坊组饮用水工程改造;4、村部绿化和村环境卫生整治;5、村综合垃圾池建设;6、村路灯改造工程;
(《三明党史》2015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