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视频 热点 公告 党员 专题 价比 交通 城建 工业农业 招商 苏区 客家 旅游 宣传 特产 美食 宾馆 县志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客家文化
客家五经魁、客家拔龙和客家二人转
来源:清流县政协办公室     编辑:邱东莲   2015-11-13 11:32:00      字体:

  ●江天德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是维系客家民系的基础。客家文化已从各个层面、各种形式、各种渠道渗透在客家人的生活之中,它既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又不断在传承中融合,在融合中新生,在新生中发展,体现着现实和时代的风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流是客家祖地,也是纯客家县,千年传承、孕育着客家文化。如“五经魁”、“客家拔龙”、“十番锣鼓”、“三角戏”等就是清流客家艺术的典型代表。清流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清流客家人民的骄傲。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客家人,长年浸淫于此,不免对这里独特的客家文化符号,有着别样的情怀。

客家五经魁

  正月十四是李家乡的传统庙会。那天早晨,我就赶往现场采访。

  从城区出发,经过一个小时到达李家乡。此刻,现场已是人头攒动,庙会即将开始。“李四郎公”地方神和五谷真仙等诸位神界主宰也享受着现代交通工具,坐在改装的手推车上巡游人间。数对童男童女也身着古装坐在车上,靓丽登场,笑容洋溢在父母的脸上。

  随着三声铳响,“五经魁”开始出来巡演,队伍后面跟随着唢呐、十番锣鼓伴奏等。走在前面的是舞龙表演,中间则是“五经魁”巡演,后面是“李四郎公”地方神和五谷真仙等诸位神仙,以及花枝招展的“走古事”表演。“五经魁”演出队伍由10人组成,每两人扮演同一角色,队列由原来的两列演变为现在的一列,人物排序也有规矩,雷震子在前,后面跟着钟馗、包拯、寇准,最后是李广压阵,剩下5人再依次排序。在长期的民俗活动中,不同人物之间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类似擒拿格斗的成套动作,扮演者边走边舞,舞姿优美,动作利落,配合默契。“五经魁”巡演在大街上,沿途各家商餔赶忙燃放鞭炮迎接,一时间车涌人挤,热闹非常。

  “五经魁”,指的是传说中的5个客家人崇敬的历史人物:雷震子、钟馗、包拯、寇准、李广。人们根据5个不同历史人物的不同性格,做成5张不同的面具,画上不同的脸谱,穿上不同的服饰,设计不同的舞蹈动作,他们在每年的正月及庙会期间表演。这项民间活动,表达了百姓希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深受群众喜爱,故而代代相传。

  李家乡河背村70岁的李振华老人告诉我们:据李氏族谱记载,“五经魁”始于明朝正德年间,船冈村(即今李家村)有位老翁名叫李得保,他有4个儿子、11个孙子。得保父子颇有文才,且怀有忧国忧民之志,虽深居山区,却好谈论时政,说古论今。有一年正月,得保的次子用厚纸片做了5张“五经魁”面具,由5个孙子戴着向老人拜年。其他孙子见了,也吵着要,得保次子索性又做了5张面具,没有面具的那一个就当领队,并为他们设计、排练了简单的舞蹈动作。村民们看到他们的表演,非常喜欢。由此,约定每年正月初三及正月十四为“出行日”,邀请他们为本村各户拜年,让大家共享快乐,从此约定俗成。

  目前,“五经魁”面临着人才传承的问题。小时候就参加“五经魁”表演的李厚长老人告诉我们,以前“五经魁”普及率高,家家户户男丁孩提时就参与表演,大家热情极高,每次演出“五经魁”,演员和乐器班子虽说要备20多人轮番上阵,可随时都可调兵遣将,不愁缺少人手。现在,许多年轻人外出经商务工,同时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加之“五经魁”巡演要在李村、鲜水、河背三个村进行,路程近10公里,许多人怕辛苦,致使表演的人员逐年减少。目前,参加“五经魁”表演的最年轻的也已年近40岁,所以每年正月要开展“五经魁”表演,就要早早组织动员,不然人手不够就演不成了。

  经费紧张也是“五经魁”传承面临的一个难题。李厚长介绍说,如今“五经魁”活动仅靠给群众拜年时户主赠送的红包作为经费,表演补贴微薄,伴奏用的乐器也都是大家临时凑齐的,音响效果也不理想。2003年,面具重新雕刻制作,所需资金均靠几个老人掏腰包,平时的活动组织,也是几个老人义务张罗。“再这样下去,‘五经魁’肯定会消失!”李厚长、李振华几个老人谈到“五经魁”的明天,心里万分担忧。

  在走访中了解到,“五经魁”作为三明市唯一的民间舞蹈项目,已向省文化厅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加强舞蹈编排的指导,提升“五经魁”的艺术水准,还多次组织表演去参加城区文艺演出活动,增强他们对“五经魁”的认识,使更多人理解和喜爱这一特色鲜明的客家民俗活动。李家乡党委书记王恒英介绍说,乡村和县文化部门经过调研,制订了相应的保护、扶持方案,并改进“五经魁”的舞蹈动作,使演出更精彩、更契合人物性格。

  是啊,客家“五经魁”它的丰富内容、基本特征以及传承历史,在民间表演艺术中实属罕见。发掘、抢救和保护‘五经魁’,对于传承客家清流民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客家拔龙

  听说清流客家祖山下长校镇的客家民俗活动游龙灯,与其它地方有些不一样,我想前去观看个究竟。

  长校镇位于福建省清流县南部,地处闽西北交通要道,东邻本县邓家、灵地,西与龙岩长汀接壤,南接古雕版印刷之乡连城四堡,北毗本县里田。

  游龙灯有称客家“拔龙灯”、“游龙灯”、“出龙灯”。长校客家拔龙一般是在正月和二月举行。让称奇的是,长校的龙灯是白天出灯,游龙活动在高山上举行。

  这天是2月5日(农历正月十四)下午2时左右;当我驱车进入客家祖山脚下时,只见这里的客家人三三两两地抬着一板一板的桥灯,往一个方向涌去。那就是客家祖山山峦北侧的一个名为东嶂的高山,它位于长校镇区东面,海拔952.3米。

  客家拔龙活动是以各村庄各姓氏牵头举办。族姓中每家每户出一桥灯,桥灯上有两个纸糊的小灯笼,灯笼有各种各样,有跨鱼灯、鲤鱼灯、六角灯、八角灯等,有的写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等字样;灯笼固定在木板上,形似农家的板凳,木板的两头还凿了孔,便于板凳与板凳之间相嵌,前后相接连成一体。其它地方的游龙灯是在村庄里进行,而且大都是晚上进行。这里的游龙灯是在白天进行,而且不称游龙而称拔龙;家家户户所有的龙灯必须抬到东嶂山顶上衔接好,方能起步下山。

  一同观看拔龙的县某局原局长告诉我:“今年这个村的龙长200多节,每节2.5米,每两节需3个人抬,原来定正月十三日上山拔龙,祷告过宗祠的祖先后,又改为今天举行。这是客家先祖的旨意。”“你看:那龙头嘴大,寓意放眼看世界;龙灯挂在龙嘴的正中,若将龙灯送给当年结婚的男女,寓意来年要添丁、早生贵子;龙须长长的,表示村民要发展生产,特别是养殖业就会像龙一样成活生长;头上还有龙角,表示老人健康长寿、群众丰衣足食、学子步步高升、村子人才辈出。” 可见,这里的客家拔龙活动一项集祭祖、娱乐、体育竞技等于一身的综合性客家民俗活动;更可见龙在客家人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里无所不在。

  下午3时30分左右,拔龙开始。仪式开始是祭龙头,祭毕即前后接拢为长龙,三声神铳响后,便缓慢有序地沿曲折山路下行。中途还要杀大猪祭祀一番,又是三声神铳响。

  长龙绕过山岗,串过森林,跃过沟坎,顺着山脊,一路拔来,“龙”游下来了。前面是纸扎的引路牌“云从龙灯”四个大字,后面是龙头,多个壮汉护送着。接着是一桥一桥的龙灯,现场前后呼应观众云集,有的观看助威,有的呵护龙灯,有的拍照留念。“龙”游过公路,进入小镇后又在大街小巷游舞,最后到达预定的广场圈龙走灯,众人齐心协力把龙灯引入宗祠。然后,由执事人焚香燃烛向祖宗灵位祷告,最后三声铳响,寓意客家薪火相传,连绵不断。有趣的是,本来天上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龙灯到宗祠后,又雨过天晴。

  夜幕降临,点亮蜡烛的龙灯在锣鼓声中,又从李氏祖祠出来,到每家每户门前去鞠躬祝福。顿时,整个长校镇区沸腾了,鞭炮声声震耳欲聋;各家各户门前堆燃起松明火,烧香膜拜,整个客家长校,浓烟弥漫,充满神秘感。各家各户的龙灯连接成一条长龙,人们纷纷赶来观看,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随着三声铳响,紧张而刺激的拔龙又开始了。龙灯开始在村庄里游走,互相角力,有用力向前拉的,有用力向后拔的,也有力量不支被挤进墙边的,后生哥使着力气把龙灯拔开。拔龙形成惊险的角逐场面,闹得龙灯左右摇摆,吱吱喳喳,灯光摇曳,热闹非常。按惯例龙头只准向前而不准后退,但允许龙身稍后位置的抬龙者忽而前挤忽而后拉,这就是客家拔龙。客家人说:龙灯越拔越发,越闹越旺。

清流三角戏:客家二人转

  沉寂十多年的清流客家三角戏,今年春节正月初三,在清流城区龙津广场隆重登场。

  三角戏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活泼自由,没有严格的程式。旦角手不离绢帕,生角手不离折扇,丑角则手不离烟管。丑角表演朴素自然,走矮桩步,摹仿许多动物形象,充满生活情趣,人称“客家二人转”。演员台位呈三角形不断变换,一个演员上台到中央唱前两句,后台过门时,另一个演员从右方走到台中央唱第三句,接着又是打击乐过门,最后一个演员便从台中央走到台左边唱第四句。广场四周围绕着观看和品赏的人群,细细品赏这久违的清流人自己的戏:“客家二人转”。

  说起三角戏,记忆依稀,乡下宗祠里的戏台上点上煤油灯,台下点松明脂火把,有锣鼓有琴声,有人上台脸上点红色,身穿长衫谓之生;头包色布,腰间扎条红带,两手摆弄谓之旦;腰扎红带,脸涂白色走矮步等谓之丑。演的剧目有《青龙山》、《才郎别店》、《落马桥》、《十买十贷》、《杨剪打刀》、《大补缸》、《十八摸》等。当然,这也就是“三角戏”的前身,当时也叫“三角班”。清流客家称这种小戏:“跳海青”,现代客家人称“客家二人转”。说明三角戏从一开始就来自于草根,扎根于基层,更具民间生活基础。看似单调,却也保留着民间原始艺术的纯朴性。

  据传,三角戏来源于江西采茶戏。这里面还有个故事,据说与田公元帅有直接的关系。田公元帅名叫雷海青,是唐朝宫廷著名的乐师,宫廷演戏都离不了他。唐玄宗时,安禄山攻入长安,在宫中大摆筵席,要他演奏庆贺。他威武不屈,将手中的乐器砸向叛贼,最后被杀害。唐玄宗回宫后,感其忠贞不屈,遂封他为“天下梨园总管”,此后民间艺人开始尊他为戏祖。传说他死后升天,被封为天上平寇元帅,并在一次唐军追叛军时显灵,但旗帜上的雷字被云气挡遮,只露出田字,因此人们称他为田公元帅。传说他途经黄连边境到了供坊村时,看到叶家后院有一对青年男女在学演戏,虽然一招一式幼稚可笑,但他认为这两位年轻人很有学戏的天赋,于是就上前点拨。田公元帅自己扮生,女的扮旦,男的扮丑,以江西采茶戏的曲调教了他们一个小戏就走了。后来这小戏就成了三角戏的雏型。由此,江西山歌小戏传入清流的供坊、下窠、拔里。供坊村、下窠村分别都组建过三角班,村民在喜庆工余时演唱。起初三角戏主要行当由生、旦、丑组成,没有剧本,没有曲谱,只由师傅口授。乐器有小锣、小鼓、木鱼、板胡,戏装以生巾、旦头、丑角衣裙为主。曲调以江西采茶小调为主,用清流客家话和普通话演唱。唱腔以五声阶为主,板式也以宫调为主,兼有商、徵、羽调。声腔不统一,兼收各剧种的多变手法,唱出不同情感。生角唱腔柔中有刚、旦角唱腔秀丽柔和、欢快优美、老生唱腔激昂粗狂、沉稳、节奏性强,丑角唱腔忽高低忽强弱,灵活多变。主要剧目有《青龙山》、《落马桥》、《才郎别店》、《山伯访友》等。

  谈起三角戏,叶庆华满怀激情。他说,1967年后,我们相继改编了《沙家浜》、《红灯记》、《白毛女》等现代戏,还编排了一些折子戏、现代小戏。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繁衍,虽几经挫折,三角戏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在清流的土地上。特别是1957年正式建团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奔波在清流、宁化、明溪、长汀以及江西的石城、宁都等地演出。在表演中三角戏又吸取了闽剧、汉剧、京剧、湘剧、越剧的一些曲调,充实了原有的音乐内容,丰富了音乐色彩,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

  现在团长是龚毛古,60多岁啦,主要演员叶钦发、叶奇峰和叶兴万都是70多岁的老人啦,虽然戏班恢复起来了,已恢复了《秦香莲》、《赵玉麟》、《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等戏的部分选场。但接着办下去很有难度,主要是传承人问题和经费问题。希望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和关注。”叶庆华对三角戏的未来无不担忧。

  三角戏已经成为闽西客家人聚居的几县颇有影响的剧种,备受闽西客家乡亲喜爱。我们衷心祝愿:“客家二人转”重焕青春,大放光彩!

收藏】【打印】【关闭
公 示 公 告 更多>>
清流县车改封停政府公务车辆拍卖公告
清流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意见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安排公告
“喜迎十九大•创新创业在清流”摄影赛通知
“喜迎十九大•幸福新清流”作品征稿启事
视 频 新 闻 更多>>
【新闻】2017年05月08日
【新闻】2017年05月05日
【新闻】2017年05月03日
【新闻】2017年04月28日
【新闻】2017年04月26日
台湾农民创业园
主管单位:中共清流县委宣传部 地址:清流龙津镇龙城街22幢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admin@fjql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