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腐皮的生产始於清朝嘉庆六年,最初称粉皮,后通称豆腐皮,又叫腐竹,是黄豆浆热煮时产生的浆面皮,捞起凉晒至干而成。每片长八、九寸,宽半寸余。因其清香嫩滑,口感极佳,韧性远远超过它品牌的腐竹;可煮可炖,尤其与鸡鸭猪肉相伴,香味扑鼻,更是传统名菜“大杂烩”少不了的角色;可炒肉片、大蒜、芹菜,清脆香甜;又可卤食,浓香而不腻,而被列为贡品,成为宴席佳品。後又经几代人不断摸索提高,烹饪技艺日臻完美。清流豆腐皮通体光滑,色泽金黄,质地透亮,纯净无杂,无烘烤气,无焦糊味,耐煮易烂而不糊,嫩滑松脆富有弹性。营养价值丰富,含蛋白质近40%,比猪、牛、羊等肉类还高。
豆腐皮制作工序严格,工艺精细,要经清洗黄豆、磨浆、滤浆、焖煮、捞皮、置凉、拌浆、晒烤等多道工序。若从清晨上工,直到太傍晚才能完成全部工序。在制作过程中控制火候及拌浆极有技巧,这也是清流豆腐皮叫绝的秘诀之一。随著新技术的发展,现在工艺不断改进,产量大幅度提高。嵩溪豆腐皮叫绝秘诀之二,是选用上等黄豆,这得益於嵩溪和毗邻的林畲生产的黄豆,易於化浆又有很高的产出率。豆腐皮贵为“贡品”,身价不菲。十几年前在首都北京举办的福建省乡镇企业产品展览会上,人选参展的嵩溪豆腐皮名噪一时,成为京城百姓争购的副食品。出岔子佐餐开胃外,其清凉滋阴、防癌抗衰老的食疗功效更是诱人。清流有句民谚这么说到:“一年到头吃不怕的是白米饭。一年四季食不厌的是豆腐皮。”(黄金富) |